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025-03-22 02:12:06

1、协调性训练 协调性训练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有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2、1.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以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蹒跚。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复动作不良,完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运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协调性训练 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基底节神经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其一类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如帕金森综合征;另一类表现为上肢和头面部不自主和无目的动作,这些动作类似随意运动中的一个片断,但肌张力低下,如舞蹈病。具体表现为: (1)静止性震颤:明显的特征是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 (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 (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底的变化无法预测。

3、3.脊髓后柱(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传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具体表现为: (1)当闭上眼睛或房间太黑时,由于视觉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的紊乱,可见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2)步态: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3)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患者不用眼看就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协调性训练 共济失调是病人在空间和时间上对肌收缩的的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差距不良,即动作的幅度不是太大(差距过度),就是太小(差距不足),从而使动作分解,原因是各肌群在时间上不能很好地配合形成圆滑流利的动作,而变成许多孤立的收缩阶段,也与肌肉收缩和松弛不能及时有关,特别在做来回重复性动作时最为明显,临床上称之为轮替动作失常。这些障碍也可在语言和书写中发再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人言语迟缓、含糊,但又会突然爆出几个字音,称之为爆音性呐吃,书写常有字体异常,笔画不匀的现象。协调障碍的病人的日常活动常受到影响,例如穿衣,系扣,取物,进食等。

4、 协调训练方法 上肢协调训练 1、双上肢交替上举。 2、双上肢交替摸肩上举:左、右侧上肢交替屈肘、摸同侧肩,然后上举。 3、双上肢交替前伸:上肢要前伸至水平位,并逐渐加快速度。 4、交替屈肘:双上肢起始位为解剖位,然后左、右侧交替屈肘,手拍同侧肩部。逐渐加快速度。 5、前臂旋前、旋后:肩关节前屈90o,肘伸直,左右侧同时进行前臂旋前、旋后的练习。或一侧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另一侧练习。 6、腕屈伸:双侧同时进行腕屈伸练习,或一侧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另一侧练习。 7、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双手放于胸前,左手掌心拍右手掌背,然后右手掌心拍左手掌背,如此交替进行,逐渐加快速度。 8、指鼻练习:左、右侧交替以食指指鼻,或一侧以食指指鼻,反复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另一侧练习。 9、对指练习:双手相应的手指互相触碰,由拇指到小指交替进行;或左手的拇指分别与其余四个手指进行对指,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右手,或双手同时练习。以上练习同样要逐渐加快速度。 10、指敲桌面:双手同时以五个手指交替敲击桌面,或一侧练习一定时间,再换另一侧练习。 11、其他:画画,下跳棋等等。 下肢协调训练 1、交替屈髋:仰卧于床上,膝关节伸直,左右侧交替屈髋至90o,逐渐加快速度。 2、交替伸膝:坐于床边,小腿自然下垂,左右侧交替伸膝。 3、坐位交替踏步:坐位时左右侧交替踏步,并逐渐加快速度。 4、拍地练习:足跟触地,脚尖抬起作拍地动作,可以双脚同时或分别做。协调性训练 整体协调性训练 1、原地踏步走:踏步的同时双上肢交替摆臂,逐 渐加快速度。 2、原地高抬腿跑:高抬腿跑的同时双上肢交替摆 臂,逐渐加快速度。 3、其他:跳绳,踢毽子等等。 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1、协调功能训练适用具有协调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前、训练中要注意协调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4、协调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应的肌力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