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脚放进他人的鞋子里
杨老师:
您好!拜读您的文章,受益菲浅,虽不曾谋面,却觉得像是一位良师益友,想想如果能有像您这样的朋友或三五馆嗳髀姐知己聚在一起,打开心扉,舒所欲言地谈天说地,真是美好的人生境界。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不同的人,周遭不同的际遇,各人秉性不同、经历不同,体会自然不同。对于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我总是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外在言行举止不外乎出于内心世界的一个反映。我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有不少迷惑,希望能和杨老师共同探讨,请您解惑释疑、指点迷津。——学生:笨孩子
这位朋友:
您好!从您写信的水平以及言谈,我怎么也不能把您与“笨孩子”联系起来,呵呵,这反而使我觉得您是一个聪明、智慧、思维独特、善于发现和超越的人!呵呵,所以我也非常乐意向您想象的那样——“如果能有像您这样的朋友或三五知己聚在一起,打开心扉,舒所欲言地谈天说地,真是美好的人生境界。”——去结交朋友。
呵呵,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文字——每一个人不仅遗传特质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灵魂”也是独一无二的。顺着这些文字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出:每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三位一体的“独一无二”性,也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的成长之路。所以我非常赞同您所说的“人的外在言行举止不外乎出于内心世界的一个反映”,其实您所说的这句话就是一个心理法则——即反映法则,它的意思是您外在世界反映了您的内心世界。反映法则是了解个体行为的基本原则,它几乎可以解释个体生活中的每一部分。人的外在言行举止就像一面镜子,它会真真实实的反映出每一寸的真实自我,您对别人与环境的态度所反映的是您起初的个性,别人对您的反应是您对他们的态度,别人对待您的方式其实就是您对自己和他人态度的一种反射。所以,要想别人对您好以及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一定首先要对别人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以及行为。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它的题目就叫做《要想得到爱,就必须先付出爱》(您可一点即阅读)。
有人常常抱怨:我的老师看不上我;我的同学、同事不喜欢我;……。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扪心自问:我为我的老师做了令他高兴的事了吗?我能为我的同学、同事做些什么呢?当您这样想问题和扶助行动的时候,您的老师、同学或同事就会感受到被喜欢或被爱的感觉,那么他们也就会把更多地喜欢或爱回馈给您!呵呵,我们常常所迷惑或迷茫的是经常想着的是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别人的,您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之下别人会无缘无故的喜欢或爱您吗?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或爱,那么我们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具体的做法就是,我们要把自己的脚放进他人的鞋子里,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去尝试一下。
呵呵,不知以上所谈您是否认同,您的朋友杨永龙敬请您批评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