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厨房备考经验分享-阅读9和写作7
两战雅思总分都是蚀卺垦肝7分,其实觉得并不算理想,但是经过两次复习准备,我觉得在阅读(9)和写作(7)方面还是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的,希望大家能从我的经验里面获得自己需要的!
阅读方面:
第一战的时候考了8分,阅读材料就用了雅思阅读真题(预测版)5-8。复习时间为1个月,刚开始用5、6两本进行单项训练,只考虑正确率没有算时间,每一道题尽量在原文中找到对应。7、8两本集中做计时训练,每天只做一套题,当天把错的题目对照文章细节搞清楚。每本都差不多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做完,最后考前把全部文章再熟悉一遍,就上考场了。考场当时遇到2旧1新,考完觉得整体还是很顺利的。
第二战的时候考到了9分,虽然跟第一战隔了近半年时间,且中间没有坚持阅读其他材料,但是阅读的感觉并没有消失。考前又购买了9-11三本雅思阅读真题,略去单项训练的步骤,直接进入计时训练。每次做题大概用时控制在45-50分钟,留一些之间可以做最后的检查,在考场上是很必要的。复习的流程跟一战一样,不过考前大致整理了预测的重点文章以及在维基百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做过的文章。考试时仍然是遇到2旧1新,不过新文章的长度和难度明显比旧文的要大,但是按照已经训练好的速度和步骤有条不紊的做过来,结果还是不错的。复习过程中,根据我自己的做题状态,我总结了以下对我自身来说比较实用的小技巧,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借鉴,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切忌照搬~
经过两轮的复习,我认为以前老师所教的“跳读”并不适合自己,因此无论是在练习还是考试的时候我都还是按部就班的从头读到尾,然后按顺序做题目。
1. 综合型题目包括(list of headings, main ideas),这两类题目,前者审题时利用“三点法”圈出主干,然后每读一段回头匹配,如果遇到混淆项,反向推理,如果反向推理仍不明确,先做个记号,然后全题做完后利用排除法、结合该段首末句进行分析。
后者,全文读完后进行分析。如果遇到很混淆项,也可采用反推法。注意的是,有时候
是问最后一段的目的(一定是以最后一段为基础),或者是问谁写的(注意作者的语气,也可采用反推法进行排除)
2. 细节题目包括(matching, summary, blanks, multi-choice, T/F, Y/N), 可以分为三类,matching: 无论是人物、观点配对;时段与特征配对;事物与特点配和文章细节与段落配对,这些是不按顺序出现的,因此一边读文章,一边要不停的与信号词匹配。这几个题目的信号词都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不能遗漏。其中文章细节与段落匹配,要注意该细节的类型,题中一般会说“explanation, example, problem,..”
3. Summary, blanks: 前者可能是全文的,也可能是某几个段落(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等——连续的段落;几个人的实验、调研、不同时期的情况等——分开的段落,按顺序出现,偶尔不按顺序,因此第一空出现的地方一定要抓住!); 后者:可能是流程图填空,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动词的同义替换,名词不会替换要抓住,可能前置或者后置。可能是时间、人物、特点的表格填空,注意前后形式一致,信号词明显。
4. T/F, Y/N, multi-choice: 三点对应,主语、宾语注意文中与题中的差别,限缩、扩大、颠倒等都会导致原来的信息变成NOT GIVEN; 动词以正反向为唯一判断标准,只要是同向,即视为同义;副词,注意频度和最高级,也是一般程度上的对应就可以;形容词,也是以正反向为判断标准,同向即可。以上三点都用于“陈述型”的题目的判断。
5. 对于“比较型”题目, 如果是自身的前后对应,自身的多项进行对比,文中很可能提到,因此不能直接判断为 NOT GIVEN; 如果是两项事物进行对比,要看文中是否真正提到,除非明确提到,否则一般是NOT GIVEN. 对于题中说两者“相同“的,要看准文中是否做了比较,一般是FALSE, 尤其是对两项研究、学说的比较,两者不可能完全相同
6. 对于“绝对性”的题目,一般出现信号词“Total, whole or wholly, full or fully, dominated”一般是FALSE。
如果题目大体是同向的(一般完全相同的,要更加注意它的细节是否有改变),而题中或文中相应句子中有一个单词的含义不知道,如果有前后文,就推测一下是否是同义的,如果没有前后文,根据单词本身结构进行推测,如果实在没有头绪,倾向于选择TRUE
7. 对于multi-choice: 从文中找到对应的,就根据前面的原则进行判断,如果是需要一点总结的,则只进行一步推论,切不可过度推论。如果两项不确定,可以反推,如果是这样一个结论是否会采用文中的那几句进行解释,如果会产生别的情况,则不选。
大原则就是,先读题,三点法画出关键词,信号词为最独特的应当圈出来,然后读文章,进行一般的详读,不要具体停留在不认识的词上,读懂大意就一直读下去,然后每段都要回头对应题目做题,不停比对尽量不要遗漏。综合型题目,采用每段一总结、一对应、全文一总结。
填空可能有不确定填哪个词的情况,先把几个不确定的地方圈出来,然后填入自己认为最对的,有时间再返回来检查!
以上就是阅读部分我的经验了,老师教的技巧可能对多数人适用,但偏偏对你不适用,所以不要太纠结于别人总结出的技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写作方面:
刚开始复习写作,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过于重视复杂句。并不是说复杂句不重要,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要有闪光点,但是连篇累牍适用复杂句只会增加别人的阅读困难,同时容易使自己犯错。在一战中,我作文拿到了7分,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那次的考试前三天,因为受到一些话的启发,我临时改变了策略。放弃了在复习中花大量时间练习的复杂句,决定选择以自己读起来节奏最舒服的长短句搭配来写。就算了读一篇中文文章,我们也不想要读到的每一句都塞满了从句或者修饰词,我觉得这同样适用于英语。而且只有长短句合理搭配了,才会使文章显得更地道。
除了纠正过度使用复杂句这个误区外,我还在复习中总结了以下一些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大作文写作:
1)连词不要使用太多,三、四句里面用一到两个已是最多了。而且要变换形式,放在开头、插入语等,有些地方用不到则尽量不用,否则会影响语言的连贯性。
2)定语从句不要用太多,长句子中可以使用一下。但每段的长句子不要超过两句,其他可以用分词形式以及变换主语等来替换。太多一则没有必要,二则没有亮点。
3)主语的选择很重要,当你想到一个还不错的长句子,尤其要注意主语,把这个句子中的名词都拎出来(尤其是在写小作文的时候,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替换),每个都试一下是否能做主语,如果做了主语,句子读起来是否流畅。如果一个句子中名词之间具有包含的关系,(A可能是有B和C导致的,而B和C都较长,那一定要把A用作主语,然后B和C可以用分词或者是一分词一从句的形式来写)。注意被动语态的使用以及强调句的使用,但切不可一种形式连续使用超过三次。倒装这种形式,全文出现一次即足够。其他主要是用词的问题,要多斟酌同义词之间的不同,看写成短语是否合适。
大作文中论述观点,如果了“一边倒”要论述三个大的论据来支撑。每个大论据为一段,每段里面不要每一句都起一个小的论据,而应当就大的论据进行辨析。大论据一般要包括两、三句的论述,然后可以加一个“HOWEVER”或者“FURTHERMORE”来转折或者递进,这样就可以使得大论据比较丰满。如果没有转折或者递进的话,可以举例,举例一般一、两句也要结束,否则就太累赘。
最后一段,一般是对观点的重述,但切忌使用第一段用过的原句。应当不一样,而且要概括性地带入最大的论据来进行总结,避免重复。
小作文写作:
单图描述的时候,注意字数。仅写主要特点可能字数无法达到要求,可以多加一些细节,如把每个时段都写到,加一些数据等。可以考虑少用几个复杂句,但一定要保留至少每段一个,作为加分点。即使是这种情况也不能把所有的细节都写到,因为题目中要求要对特点进行选择。可以在最后一段稍稍加一句的引申。
1, line graph 中, 如果是多条线,分开描述,否则容易混乱,主要原则是仅看描述就能画出图线。这要求注意到分段,一般是按时间,除了结合时间还要看走势上的分段,大段的描述不可缺;另外就是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拐点的数字以及时点描述。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画出图线的走势。对于不同线之间的比较,可以在最后一段进行,利用交点进行分段。
2. Bar chart 中,多国家、多年分比较,可以先分组,根据最大的特点分成两组(最多三组),然后分组(一组一段)进行叙述。此类图中,可以少用数据,可以动态的方式进行描述,同时可以利用排名来叙述特点。描述完特点后,如果图表较为简单,最后一段可以把每项的最高、最低点写一下。如果类别少(2个),还是分别进行描述比较清晰。
无论了line graph 还是bar chart 尽量以单项从头至尾的描述为首选(这样清晰明了),中间穿插一两次对比,或者最后对比。(但这种描述方式只适合于比较的项目少的情况,即只是两者之间的比较。类别一旦多,如果是可以归为两类的情况,则也可以采用这种描述方式,否则不适用)
3.Table 中,也可以分为动态描述和静态描述。动态:即为紧跟一个国家,从头到尾描述完所有特点,然后再描述另外的国家。静态是:每个特点就每个国家分别描述。无论以上两种采用哪一个,都应当注意分组,尤其是在国家和特点过多的情况下,分组描述,可以减少字数。对于明显的两类,建议采用动态描述法,因为它们在每一项特点下都具有相似的规律,这样比较明晰。
两个图表的写作:
一般分为两段,分别进行描述。如果其中一个图特别简单,可以用最后一段简单描述,如果两个图表差不多复杂就采用1:1的比例,分别对各自特点进行描述,然后在最后一段将两者进行联系和比较。
简单而言:line chart 分组+单条线描述+最值+交点(相互联系)
Bar chart 分组+动态描述(紧跟一个国家,或紧跟一项事物)+最值+倍数比较
Pie graph 分组+动态描述+最值
Table : 分组+动态描述+最值+特征数据,倍数比较
流程图,利用图中的名词,转变为动词使用,并且按图中分好阶段进行描写。多使用被动语态。
希望大家能收获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