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在课间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一)把课间还给学生。课间是学生调节紧张学习心理,放松自我的重要时段。充分利用好课间可提高学生的活力,精神可得到缓解,心理得到松弛。课间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更好地上下一节课,学校要从根本上扭转观念,不要和学生抢那一点点时间。因此,我们作出规定,教师一般情况不能剥夺学生玩的时间。
2、(二)将“心理游戏”搬到课间,丰富短暂的课间活动。在日常的心理辅导课上,教师总喜欢运用一些心理游戏,对学生进行“热身”,来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可否将这类游戏搬到课间,让学生自行组织进行呢?心理游戏与一般游戏相同,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两者相比,前者还蕴含着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去感受、体会同学之间的交往;认识自我等,无形中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辅导课中的心理游戏,大多是全班同学都得参与,而且是在教师亲自组织指导下进行。但课间全然不同,除了与上课时的环境不同以外,学生是以小团体或单独一人进行活动,而且又没有教师的指导与组织。由于环境、参与人数以及组织能力等因素,教师在开始的引导阶段必须对游戏有所选择,有所改变。
3、(三)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让体育运动也趣味十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我们发现,小学生一般都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针对这一特点,并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开展了“校园吉尼斯”活动,让体育运动也趣味十足,不仅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四)抓住课间有利时机,进行心理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去课间活动是学生自主支配的,相对课堂没有老师的管束,少了更多的束缚。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表现的才是真正的他(她),更能体现出他(她)的内心。课间活动,合群的学生往往会与其他同学聚集在一起,内向、孤僻的学生会独自一人坐在位子上,喜欢表现自己的学生就会大声地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现等等,不同的表现映射出不同的心理。作为教师就可观察这些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
5、(五)遵循学生心理特征,制止课间不良游戏。小学生由于缺少一定的自制力,和分析判辨力,往往会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做违反学校常规要求的行为。课间,是学生在校约束最少的时候,因此在学生中也最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象,及时遏止。同时,要注意方法:一味严厉批评,强加制止,不一定能取得好效果,要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