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节气指什么
中国节气有24个,而不是12个。
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24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国古代订沐戾垛纾立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方便记忆,人们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扩展资料
中国的24节气是按阳历计算的,而不是中国传统的阴历:
阴历是按照月相来定义的,也就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把12个月(闰年13个)拼一起叫一年。阳历是按照季节来定义的,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把这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12块,每块叫一个月。
阴历与阳历都各有缺陷,而且是一个至今无法完善的缺陷。中国的旧历法不是完全的阴历,专业术语是“阴阳历”。
纯正的阴历是每12个月一年,所以若干年后会出现一月在暑天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格局,就采取了使用闰月的方法,一旦阴历日期超出季节一定范围,就用闰月将之拖后,使之不会偏离太多。
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每年气前后不差1~2天,而非与与阴历日期对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节气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阅读量:79
阅读量:25
阅读量:96
阅读量:75
阅读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