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复修改中提升作文品质

2025-04-11 05:06:55

在反复彭榧逡钚修改中提升作文品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岂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但是,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头就痛,眼就胀,心就烦,无话可写,流水账,无病呻吟;老师一改作文,眉就皱,心就堵,气就多,双方都叫苦叫累。

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陷其中,苦不堪言。但近两年来自己的一些做法,竟使山穷水尽转为柳暗花明,不仅不苦不累,反而收获频频暗暗窃喜:2011年3月28日肖惠同学的作文《岁月如水,青春如歌》在《合肥晚报》上发表,同年夏守莉同学的作文《跨越千年的追寻》获“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省一等奖,全国优秀奖;2012年6月19日夏悦同学的一篇《我好想时光停留》在《合肥晚报》上发表,同年本班王慧同学的《爱的倾诉》、王成同学的《拿什么回报你,我亲爱的妈妈》、王礼萍同学的《身边满满的都是爱》分别获得感恩书信大赛全国一等奖。

学生作文屡屡发表或受奖,高兴之余,不尽感慨:所有这些都得益于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尤其是多修改。

怎样才能写出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好作文呢?不外乎是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练笔。但现代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学生应考,疲于奔命,能够在一两节课内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已是相当不易,再让他反复修改实在是勉为其难。

我的做法是每周让学生至少练一次笔,或大或小,或命题,或自由写作。收上来教师面批,指出长处和不足,再让学生自己修改,第二稿不行再写第三稿,至到满意为止。好作文或上墙报或投稿,大力宣传表扬,给他们鼓劲。怎样把握修改的方向呢?这就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

首先、要做到言之有物

针对没有内容无话可写的同学,我要求他们要多观察,多想象,把内容写充实,写完整。例如:有个同学在写《春天里放风筝》一文中,写自己和舅舅到野外放风筝。她就只有“我们跑到没有人的地方放风筝,我和小舅分工,他拽线,我放。不一会儿风筝就飞起来了,我和小舅高兴极了”这么两句就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完了。面批时,我就建议她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展:(1)你和小舅在哪里放风筝?(2)那里的环境怎样?(可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角度描写)(3)放的是什么风筝?(造型、色彩介绍一下)(4)怎么放成功的?在地上看风筝是什么样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其次、是言之有序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加深的过程。我们作文时,不论写人还是记事,写景还是状物,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叙写:或按时间的先后,或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写,或按空间的顺序,或按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第三、要做到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这是作文的更高阶段。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有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或者自己没有亲身感受,但为了应付作文就去编故事,结果因为失真,假情假意,怎能打动读者?例如:有个同学在写《一切并没有结束》的习作时,就把自己写成是高二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辍学的想法,后来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放弃了这个念头。并且在她高考前夕,家人也没有把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她……我给这个同学的建议是:不要编故事,作文就是做人,要写真事,抒真情。

第四、要注意作文的语言和表达的技巧

内容的充实,中心的突出,这是作文的硬件。语言的精准,结构的紧凑,首尾的呼应,常见修辞的熟练运用……这些都是作文不可或缺的软件系统。可以让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那些新鲜活泼、耐人寻味的句子的恰当运用。一定会让文章增色添彩。教师也可尝试多

写下水作文,或片段或造句,给学生以引领示范。

总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逐步加深的过程。作文的反复修改,就是不断加深、调整对事物的认识,捋顺自己的思路,完善作文的语感,从而达到文从字顺,形美质优的效果。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