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学处世

2025-04-23 11:48:19

《论语·子路》篇有句名腱葱炙尕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异、矛盾,允许差异台仵瑕噤存在,并在差异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对“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一个“和”字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诸如和谐、和顺、和平、中和、融和、祥和、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和衷共济等,历来为国人所乐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亦为世人所称颂。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中国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多元的统一,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谓“和”的体现。太极图可谓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阴阳两条鱼紧紧相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首尾环抱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给人以运转无穷、充满生机的动感与美感。“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从太极图不难看出,对立面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主基调。“和而不同”,就意味着“以和维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因素互相匹配、对立、依存、转化、流变,方能构成多样性统一的变化日新的世界;若事物只有单调的雷同,则不但不能产生和创造新的东西,反而会使事物归于失败和毁灭。所以,结构产生美妙,结构产生丰富,结构产生强大。只有一种曲调,就没有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绚丽的画面;只有一种滋味,就没有可口的美食;只有一种事物,就没有多彩的世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多元共生”等成了不少人的座右铭。“和而不同”,就意味着“以和为贵”。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周易·大传》提出“太和”观念,《彖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里所谓太和是指自然界万物并存共育的景况。儒家认为,包含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正是儒家所构想的“太和”景象。孟子提出“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所谓人和是指人民的团结,人民的团结是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和而不同”,就意味着“以礼节和”。《论语·学而》中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认为只有“以礼节之”,才可“小大由之”;否则,单纯为和而和,就有所“不可行也”。《中庸》进一步论述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先哲追求和谐是以“礼”为前提,绝不是不讲原则的。“导德齐礼”历来为国人所推崇。“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和则多力”。荀子认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意思是说和谐则可以集中,集中则可以有力量,集中多个力量则可以强,强则可以胜过所有东西。和谐是动态的和谐,和谐是发展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的发展,而和谐的发展是离不开力的作用的。“团结就是力量”一直为国人所认同。“和而不同”,就意味着“仇必和解”。张载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王夫之说:“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乃其究也,互相以成,无终相敌之理。”“仇必和而解”是一种必然之理,与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法公式非常相似。“仇必和解”与中国的阴阳观是一脉相承的,阴阳互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调和,百事俱昌。二者不是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冤家宜解不宜结”是不少国人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以仁致和”。“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定义为“爱人”,即“仁者爱人”。礼即是仁,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实质内容。孔子看重“以仁致和”,他的学生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只有推行仁爱精神,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仁者无敌”千百年来深深地印在国人的心中。▉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