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幼该如何相处及互动

2025-04-08 14:12:06

有人说:“教育之船佯镧诱嚣只有借助于感情之水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亲情、友情、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这些感情中,有一种让人感到最真切、最纯洁、最朴实的情感,那就是幼儿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师幼情感。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幼儿而言,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受情绪情感影响更明显,在师幼互动中强调情感支持和交流的作用尤为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让幼儿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亲近,也证实了那句“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些年的幼教生活,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浓厚的师生情,那是贴心的关怀、还有无数用心交流后的感动。然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幼儿、关注幼儿需要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已有一定的落实,我们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我们该怎样做?从哪儿做起?这些问题常常使我们困惑。我认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掌握一些指导策略。

一、热爱幼儿、创设和谐愉悦的互动情境,是构建师幼互动的良好基础。

师幼互动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会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新《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等,这充分说明宽松、愉快、安全的外部环境是构建师幼互动的良好基础。

幼儿教师的爱,应该是平等的爱--无论面前的孩子是乖巧的、还是调皮的,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他的性格是活泼开朗伶牙俐齿的、还是天生内向沉默寡言的,无论他的家境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无论他的身体是健康的、还是有残疾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颗母亲的心去关爱他们、培育他们,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幼儿教师的爱还应该是真挚的爱,它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用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去鼓励、去温暖、去滋润每一个幼小的心田,而不是随口说说的爱。幼儿教师的爱还应该是无私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去年在小班时,特别是幼儿刚入园时,有的孩子离开亲人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情绪,哭闹不止。这时我抱着他们说:“老就是你们在幼儿园里的妈妈,会和宝宝的妈妈一样喜欢你们,爱你们。”温情的角色逐渐消除了幼儿的焦虑,从而将他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我们老师的身上,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喜爱的情感。现在这些孩子已经上中班了,我与他们在一年多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把对他们的爱融进严中有爱的教育中。

二、关注幼儿的主体发展,是构建师幼互动的行为基础

能否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幼互动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基本条件。幼儿天生爱探索,探究是幼儿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及时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幼儿教育内容,形成探究活动。在一日生活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认真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揣摩他们面对新鲜事物和现象时所表现出的惊讶、疑惑心理之后,分析起因。生活中有很多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常常是按自己本能进行活动,教师如果及时发现幼儿兴趣点,积极引导,可以使本能的好奇心变成探究问题。例如,泥土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然而,大多数幼儿没有尽情接触、认识泥土的机会。由此,教师就选择了恰当的时间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感知泥土。让幼儿通过摸、压、捏、搓等方法,去区别各种不同的土质,观察它们的颜色、柔软度等。之后,组织幼儿挖掘泥土,进一步观察泥土的形状。当孩子们发现泥土是蚯蚓、西瓜虫、小草、小花等动植物的家,都兴奋不已,探索兴趣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动手去做。通过多种形式来加深幼儿对泥土的印象。可见,有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再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巧妙的引导,可以实现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并在互动中点燃幼儿兴趣之花,幼儿的创新思维、对事物的广泛关注及敏锐观察力也随之增强。

、创设交流合作的互动学习条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点明了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承担的角色。仅有关注,还不能保证师幼互动的积极和有效,还需要在关注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认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不干预,让他们自由发展,可是幼儿在活动后,收效甚微,实际上幼儿主动学习绝不是不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幼儿形式上的主动学习也绝非实质上的主动学习,通过学习《纲要》,我们认识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作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比如:某园某大班在户外活动时,无意中在墙壁上捉到了一只蜗牛,孩子们对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养了起来。可是几天后,蜗牛死了,孩子们在难过之余,感到很奇怪:我们喂蜗牛东西吃了,为什么它还会死了呢?老师及时捕捉了这次教育契机,和幼儿一起讨论“蜗牛吃什么”的问题。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或猜测,答案很多,并都认为自己正确。这时,教师没有把正确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和比较,几天后,幼儿纷纷找回了答案。可见,教师在激发幼儿兴趣后,应善于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幼儿保持兴趣,并且鼓励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解决问题。在此,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没有明确的控制和规范,而是通过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建议和帮助来推动活动继续和实现幼儿的发展。

总之,师幼之间、幼幼之间这种交流合作式的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构建,促进幼儿的思维的发展;这种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的幼儿,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幼儿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交流合作式互动,能促进幼儿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

、创设开放式的互动空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开放式的创造性,教师就应当适当设计自由、开放的游戏学习活动,并提供各种操作材料,给予孩子最大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创造和自由表现,在大班的一次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一开始,孩子们拿着老师给他们的呼拉圈不知道怎么玩,平时活动不积极的一个小朋友则表现出极大的创意,只见他一会儿选择小呼拉圈进行单脚跳,一会儿选择大呼拉圈平放在地上,一会儿又把大小呼拉圈交叉在一起跳。老师及时肯定了她的自由探索,并让她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多种玩法。其他幼儿受到启发,玩法也开始多起来。有的两人配合,将呼拉圈套在身上,当成袋鼠妈妈和宝宝一起跳,有的将小呼拉圈同套在脚踝上,抬起单脚跳;还有的合作将大小呼拉圈排起来放在地上,作障碍物来回跳,可见,极小限制开放性的活动为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能,幼儿可以在其中自由地发挥和想像,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思维,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他变为现实的催化剂,他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提供给幼儿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进的过程,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新,同时,还要给幼儿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包括情境创设、情感支持、平等交流等,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与愿望,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构建、理解,从而容易产生认知深化的效果。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