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的名人印迹盘点
1、张翰,字季鹰,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西晋文学家,留侯张良后裔,吴国大鸿胪张俨之子。有清才,善属文,性格放纵不拘轶事典故张翰因不愿卷入晋室八王之乱,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 ( 茭白 ) 、莼羹、鲈鱼,辞官回吴松(淞)江畔,“营别业于枫里桥" 。据《晋书·张翰传 》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他想起了往昔的乡居生活与家乡风物,尤其思念起吴中特产、味道特别鲜美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诗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当时张翰在洛阳为官,遂去官返乡,于是中国的诗学中就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
2、沈万三(有说生于129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卒于1394年),本名哗其知雷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商人、巨富。淌粽擐况沈万三通过开展海外贸易而积累原始财富,从而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省湖州南浔区)沈庄漾村 迁徙至周庄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沈万三在沈庄、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3、费毓卿(1858-1923)又名金祖,周庄镇人。出身武官之家,年少便学艺练武,立志报国。光绪四年(1878年)投笔从戎,由于他擅长兵法武艺,在军中节节晋升。27岁,升任镇海关健左旗副将,管辖镇海县境内金鸡山防务。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后,法-队经过谅山之战、镇南关之战,累遭惨败。次年三月,便派遣远东舰队侵扰浙江镇海。法舰向我偷袭,费毓卿率部击中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座舰,孤拔负重伤逃往澎湖列岛后即死去。费毓卿被封为“杭嘉湖水陆全军三府统领”和“建威将军”。湖南巡抚吴大澂作《毓卿大兄军门大人属题》一首:跋浪长鲸敢凯觎,蛟门一战走艟舻。奇兵手扼金鸡垒,上将腰悬玉虎符。横海勋名三捷奏,平戎气概万人呼。愿君努力储韬略,待补麒麟阁上图。
4、叶楚伧 ,著名的南社诗人,政治活动家。原名单叶、宗源,以字行,别字(笔名)小凤。江苏吴县人。妹妹叶宗渊,嫁于离周庄不远的芦墟镇,现在她女儿还健在。已有70几岁了。祖籍周庄,自小在周庄长大,身材魁梧,桔皮脸,有幽燕之气,恰如其名。早年参加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生活日报》,并一度入《民立报》操笔政。公余兼职文教,创办大型《文艺月刊》,编印《文艺丛书》、《读书杂志》等。抗战胜利后,奉派为江苏宣抚使。叶楚伧著有《世徽堂诗稿》、《楚伧文存》以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1946年叶楚伧在上海病逝,终年60岁,公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