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对联原是两个字谜,请问是何字
上联”一夕化身人归去“谜底为”死“字。
下联”八千凡夫一点无“ 谜底为”秃“字。
此对联的典故:
苏轼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苏轼见此情景十分惊奇,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
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用灯火烫伤了他的脸,罚跪庙门口三日示众。苏轼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一心想要留他的手迹。因此,苏轼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轼留个手迹。
苏轼本来对这个方丈没有好感,现在更加憎恶他的伪善和阿谀奉承。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苏轼只要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磨墨展纸,立刻满脸堆笑,连忙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轼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扩展资料:
苏轼轶事
1、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 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 一面墙
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意思:这墙东面斜出去了。)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意思:是石头放置的太过了。)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注:二人政见不同,关系不是很好)
2、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 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 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 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 顿有所悟, 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3、投石引诗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 被一难再难, 及至新房门口, 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 苏东坡有心相帮, 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4、年少轻狂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 “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 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 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 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 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