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购咖啡机
最大的分类项目大概就是操作方法了,从全自动到全手动是两种极端,对于我这种不想让全自动机器夺走煮咖啡的浪漫,又怕全手动机器太过繁复的人来说,半自动(或半手动)的机器当然就是我会优先考虑的机罩脾青槊种。只是各家厂商对『半』的定义不同,所以基本上只要能够在操作上提供某种程度的自由度,我都把它们归类为半自动机器,而这样的机器都是我会考虑的范围。
再来就是依照锅炉类型做分别,单锅炉机对于几乎只喝espresso的我来说其实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能够同时拥有堪用的蒸气打牛奶,也是不错的选择。热交换(Heat Exchanger,HX)和双锅炉(Dual Boiler,DB)型的机器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同时(或是短时间内)煮咖啡和打牛奶工作。然而DB型除了价格较高之外,有一说法是购买这类型机器时,最好要注意美国一般家用插座110V的电压能不能有效且有力地提供机器所需要的功率。一般来说,很多厂商同一系列的机器,都会出HX和DB的版本,DB机种因为要在差不多大小的机体中,塞进两个锅炉,一个装热水,一个装蒸气,因此两个锅炉的大小比起HX机型的单一锅炉自然就是小了很多。这问题对我来说其实不是很严重,因为我一般状况最多煮到两杯,两种机型的锅炉大小都足以应付这样的需求。然而DB机型的一项优点就是一般来说,两个锅炉会有独立的开关,因此在没有需要用上蒸气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热水锅炉即可, 加热速度也因为锅炉较小,而变得快速。另外一点,多数人的建议是DB机型最好再加上PID(简单的说是控制温度的电子仪器),而HX机型则不太须要,老实说我弄不太清楚实际原因为何,单单就价格上来说,已经加装好PID的机器通常都要多上一百到两百元,这让大部分DB机型的价格很轻松地接近了让荷包紧张的临界点。而HX机型虽然不需要PID,但是冲煮时则需要多一道cooling flush的手续,还没有仔细研究这是什么意思,但是简单的说就是「勤能补穷」就是了。单就锅炉类型来说,DB或是HX都会在我考虑的范围,但是DB机型的价格,会是让我必须割舍某些优秀机种的无奈现实。
以上基本上是选择机器的最主要考虑,其它方面多半就是细节了,而且大多数的厂商都会在改款时把先前遗漏的实用设计加入,说真的很多机器的差异并不大。老实说,研究越多,越觉得困惑,仔细搜寻之后很容易发现,任何厂商强调的优势,其实很多时候都会有其隐含的副作用。我想,最后还是得在了解这些特性的差异之后,审视这些优缺点对自己平常使用习惯的重要性。
首先,很多人喜欢机器的给水方式从内建水箱改成由外接的给水系统。这样的功能最大的好处就是免于三不五时要加水的麻烦,但是也意味着会有一笔改善水质设备的额外开销。目前很多厂商要不就是分别推出两种给水方式的机型,要不就是提供可以更换给水方式的套件,甚至像Izzo推出的Alex II还可以随时在两种给水方式之间切换。目前,外接水源的机器并没有特别吸引我,当然能够提供往后改装或是切换供水方式的机器是一项诱因,但是目前对我来说加分有限。
再来是不少机器标榜的No Burn Steam Wand,简单的说就是特殊处理过的蒸气及热水金属杆不会再像传统的金属杆一样使用完后那么烫手。特别是传统的蒸气杆打完牛奶之后,如果没有立刻将残留的牛奶清除干净,很快就会被维持在高温的喷头煮干,而变得很难清理。然而,继续维持传统金属杆的Vibiemme则认为,这些新式的蒸气杆为了避免高温,往往是在管子内镀上铁孚龙之类的材质,因为这道手续,会限制了蒸气的输出量。这样的论点正确与否有待商榷,只是这项特色,虽然整体上来说应该还算得上是项优点,但是我既然已经认定打牛奶的机会不高,那么这项几乎是专为打牛奶做的设计,其实对我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