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大寒
小寒节气后过15天就是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后,大寒过后,我们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大寒的由来
1、大寒由来 大寒,是指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2、大寒日期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0.12,22世纪C=20.84。 举例说明:2018年大寒日期=[18×0.2422+20.12]-[(18-1)/4]=24-4=20,1月20日大寒。 例外:208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大寒的气候特征
1、大寒气候特征 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就可以孵化小鸡;鹰隼类的征鸟正盘旋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也最是坚硬厚实。 大寒节气中,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而北方已然是天寒地冻的萧条景象。大寒节气中,受西北风气流及冷空气影响,最明显的气候特征就是雨雪、低温、大风,应及时做好御寒措施。
2、大寒小寒谁更寒? “寒”分大小,古人对大寒的定义是寒气之逆极,代表天气寒冷到极点,那么,大寒小寒谁更寒呢? 按民谚九九歌传唱,“冷在三九”,而小寒节气的15天有12天在三九、四九中,当推断小寒胜大寒,从光照量计算也是小寒胜大寒,但这与地表余温、地区等因素相关,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北方大寒气温多低于小寒,南方反之。而就气候特征而言,寒风更刺骨~
大寒的风俗
1、备农事 作为世界上最为悠久灿烂、四大文明中唯一仅存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沧桑传承至今,可以说深赖农耕文明,无论是古代还是时代的今天,农事都是生民之大计。 有道是“春节前后少农活,莫忘鱼塘常巡逻”。随着大寒节气的到来,各地农活开始减少,北方老百姓多忙于为土地积肥,为开春做准备,而南方地区则忙于田间管理,如岭南地区则有着大寒时节捉田鼠的风俗~
2、喜迎春 正如农谚道:“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因为下一个节竣音建恬气就是立春了,而且这期间还有个对于北方人十分重要的日子——腊八。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气,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肉、腊肠或烹制鸡鸭鱼肉等年肴,除旧布新。旧时还有大寒时节购买芝麻秸的风俗,到了除夕夜,人们就将芝麻桔洒在路上,供孩童、路人踩碎,借喻“芝麻开花节节高”,寓意“岁岁平安”,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大寒谈养生
1、大寒养生——食补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气媾测藻痛”,中医认为冬季进补宜“封藏”。所以在冬季应少食生冷之物,多吃暖性的肉食,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等,祈硗樘缎其他如桂圆、大枣、红糖、小米、山药、茯苓、莲子、薏仁等阳性食材,另外,大寒进补还有一大原则是多饮水,多吃黄豆、胡萝卜、韭菜、油菜、香菜等蔬菜,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饮烈酒。 另外需要注意补而戒腻,要先养好脾胃再做进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
2、年糕——食补 年糕,“年高”!寓意吉祥如意,岁岁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是重要的大寒节令迎春美食之一。老北京人就有着吃“消寒糕”的习俗,而“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所以老北京人都会在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消寒糕,消寒寓吉。
3、老母鸡汤——食补 大寒处于冬春交替的时节,最容易遭受风邪和寒邪的侵袭,没有什么比这个时候来一碗温和的老母鸡汤更让人享受了。在江苏一带民间有“一九一只鸡”的传统食俗。虽然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鸡汤。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一碗热鸡汤喝下肚,全身暖暖的~
4、大寒养生——御“五寒” 大寒,最是寒冷,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因此,大寒时令,当御“五寒”。 一防颈寒:颈部为人体“要塞”,穴位血管密布,冬季最易引发颈椎病,可戴围巾穿立领装; 二防鼻寒:天气转凉后,空气凉而燥,最易引发鼻炎,可晨起冷水搓鼻,促进鼻粘膜血液循环; 三防肺寒:冬季多发风寒感冒,可多喝热粥驱寒,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四防腰寒:冬季肌肉收缩,易压迫神经造成腰疼,且肾喜温恶寒,可双手搓腰暖肾阳; 五防脚寒:脚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冬季寒冷,可常做足浴,暖身同时又放松身心。
5、大寒养生——早睡晚起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冬三月,为闭藏”,寒冷的大寒时节,生机潜伏,万物蛰藏,起居方面自然应顺应冬季闭藏的特点,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防止寒邪入体,引发疾病。 另外,居室在保暖的同时,还应时常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对于空调常开的室内环境,还应加强空气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