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片区实施方案
①地理位置
黄岛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胶州湾西岸,东南濒临黄海,北倚胶州市,南靠日照市、西与诸城市、五莲县接壤,挑递彩醪东北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20°11′,北纬35°35′~36°8′。黄岛区为青岛市所辖区,总面积2096平方公里,总人口171万人。黄岛区交通便利,境内有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疏港高速,济青高速和滨海大道等交通干道,临近青岛国际机场和青岛港,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②地形地貌
黄岛区属滨海山丘地区,地势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海,山丘面积1290.2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61.6%,平原区面积748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35.7%。
黄岛区地质构造属鲁东地质次一级构造单位——胶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皱为主。元古代以后以断裂为主, 断裂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为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黄岛区属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小珠山、铁橛山、大珠山、藏马山位于县境中部,呈东北——西南向隆起,构成中部脊梁。地势西、北偏高,南、东临海处偏低。丘陵遍布全境,海拔均在百米以上。主要河流10条,多发源于中部山区,于东、南、东北入海。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全县分裸岩地、岭地、平地、沿海低地4个地貌类型。其中,裸岩地占总面积的3.6%,分布在大珠山、灵山卫、隐珠、大村、藏南、铁山等乡镇,是境内隆起地带的顶部,海拔223~724.9m,坡度15~30度;岭地占总面积的66.0%,主要分布在山脉裸岩地以下和丘陵上;平原地占总面积25.2%,多分布在沿河两岸和山前缓平地上;沿海低地占总面积的5.2%,海拔在13m以下。
③地质和水文地质
全区分为四种地貌类型,即(一)以大珠山、铁橛山、藏马山为主的侵蚀剥低山;(二)遍布全区的侵蚀丘陵;(三)分布于河流两侧和山前地带的冲洪积平原;(四)分布于沿海各河流入海口处、地形平坦的滨海平原。全区自元古代以来,除晚侏罗世至白恶纪初发生沉降外,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上侏罗统、白垩第系及第四系地层,并伴随有不同时期的岩浆侵入岩。全区地处郯庐断裂带沂沭断裂段以东,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其主体方位是北东东向、北东向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含水介值、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可划分为下列几种类型:①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剥蚀残丘周围和我区风河、白马河、巨洋河、错水河、甜水河、横河、潮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带。堆积物厚度一般小于10米,最大厚可达15-20米。②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水主要分布于我区的黄山经济区的石灰窑、灰村,王台镇的郎中沟,宝山镇的从家屯,胶河经济区的刘新庄,六汪镇的石灰山以及大村镇的龙古、桃山和理务关镇的范沟一线的岩溶丘陵区,分布面积较小。③基层裂隙水。广泛分布于我区低山丘陵区及周围浅埋区。
④水文气象
我区地处北暖温带沿海季风区,由于受海洋环境的调节,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其特点是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5.5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60毫米,干旱指数为1.2-1.3,属半湿润带。由于降水年际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季节性干旱比较严重,十年九旱,其中春旱发生机率为23%,夏伏旱、秋旱发生机率分别为30%。历年平均气温12.3℃,年日照时数为2540.1小时,全区≥10℃积温为4145.8℃,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02天,年平均风速3.6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