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指导
笔试的结束仅仅是筇瑰尬哇公务员之路的一小步,取得面试资格的考生将要面临国家公务员之路的关键一步,面试成绩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此,考生要全力投入到面试备考中来。近年来,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进行了分级分类的新尝试,笔试科目分ABC三类,可见非常重视考生与岗位的匹配性,而这种考查风格必然会延续在面试当中,这就标志着专业专项面试时代到来了!在此,我以一道真题为例,列举工商、地税、监狱等5个部门的专业化答题示例,明晰一般答法与专业专项答法区别何在,专业专项何以更胜一筹。通过真题实例给考生以启迪,明确备考方向,提升备考效果。
公务员面试考官选择考生的重要标准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面试考题命制体现各系统特点。
招考部门组织专家对职位进行分析,单独命制体现本系统特点的面试试题。题目和该系统日常工作结合较为紧密,对考生的考察更具针对性。
2、本系统考官成为考官组成主体。
国考面试考官大多由7~9人组成,其中来自本系统的考官是其中主体,他们长期从事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必然格外关注考生的专项能力。
3、不同部门的考察标准具有明显的差异化。
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由“题目本位”向 “能力本位”转变,真正回归到了人才测评的标准上来,这意味着对考生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对考生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越来越重视。相对于笔试考查基础能力和素养,面试考试因为具备一对一和见面交流的便利性,则成为选拔“精准匹配”人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地税系统答法示例
题目:请结合所报考的职位,谈谈对“公信力”的理解。
就地税部门而言,依法征管,提高基层税务机关公信力是筑牢地税事业发展基础的关键环节。在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和地税系统“精局强所”变革稳步实施的大背景下,基层税务所将承担更多职责、扮演更重要角色,提高基层税务机关、税务所执法公信力,对优化执法环境、塑造地税形象、取得纳税人信任、获得群众满意进而推动税收事业科学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为有效杜绝和防止税收违规执法行为,减少执法风险,提升地税形象,构建更加和谐的征纳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四项举措强力提升税收执法公信力:
1.税法宣传常态化,增强政策公开度。将税法宣传融入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的日常工作中,使纳税人及时了解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办税程序和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等涉税政策,增强自我维权意识,让纳税人缴“明白税”、“放心税”。
2.办税公告定期化,增强监督透明度。将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法处罚、欠税等情况定期在办税大厅进行公告,主动接受广大纳税人监督。同时,广泛宣传纳税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增强纳税人及社会各界对税收执法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税收征管信息化,增强核税公平度。依托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完整掌握纳税人基础数据,对未建账和账务混乱的纳税户全部实行电脑核税和计算机“以票控税”,减少人为定税产生的税负不公和执法不明等现象。
4.税源监控制度化,增强管理精细度。按照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要求,认真落实户籍管理、发票管理、预警管理、专业化管理等制度,强化税源跟踪监控。同时,积极发挥纳税评估的税源监控作用,不断提高税源监控的质量和效率。
工商系统答法示例
题目:请结合所报考的职位,谈谈对“公信力”的理解。
工商机关的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工商部门的信任程度,是对工商执法机关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工商行为的客观效果。这是工商机关公信力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你做了什么”,这些做法是否符合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客观效果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二是公众对工商行为的主观感知。公众的认识程度、主观感知也是工商机关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只要能取得良好的行政客观效果,并取得公众的充分理解,最终也会统一认识,取得较好认同。
影响工商机关公信力的因素有下列两个:一是工商职能转变不够到位,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二是工商机关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高,无法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面对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状况不容乐观的境况,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和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特点,深刻熟悉政府公信力的增长机制,有序地推进工商机关的公信力建设:
1.加强责任型工商建设。第一,加强政治责任意识教育,提升工商管理人员的政治责任意识和政治觉悟水平。第二,严格行政问责制。要进一步强化工商问责机制,对应承担政治责任的公务员实行问责处理。
2.加强服务型工商建设。一是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理念。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四是改进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3.加强法治型工商建设。一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二要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三要进一步加强工商执法队伍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4.加强阳光型工商建设。一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工商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要发挥内部监督体系的作用,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