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网行为管理软件部署——省钱之道在预防
1、故事中的新房子主人不听朋友良劝,结果酿成火灾,邻居帮忙帮忙灭了火,他感激不已,却忘了当初提醒他预防火灾的朋友。现实中很多企业做信息安全也有类似的情形,总是忽略事先预防,结果酿成悲剧,才亡羊补牢,但付出的代价比当初预防所需的要多得多。对于企业信息安全建设来说,预防比事后补救效果更显著,所需的成本也更少。防与救的博弈既然是预防,必是处于危机的萌芽阶段,因此控制难度小,花费较低。而等到小问题堆积、发酵、直至爆发的时候,其控制难度已增长无数倍,势不能挡。从导致的后果来看,首先,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泄露出去的信息就如泼出去的水,正所谓覆水收回。英特尔前员工将商业机密泄露给竞争对手ARM,造成损失近10亿美元。据统计美国因信息泄露造成的商业损失高达每年1000亿美元,名列《财富》(Fortune)全球1000强的大公司,平均每年因信息泄露导致的损失总数高达450亿美元。
2、其次,为了尽量降低负面影响,企业必然会尽力弥补,也就不得不再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储蓄贷款危机给美国银行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直接导致1300多家商业银行和1400多家储贷协会破产,约占美国同期商业银行和储贷协会总数的14%。同时,为应对危机,美国政府付出了高昂的救助成本,累计支出1800多亿美元用于清理破产机构。除此之外,信息安全事件会降低品牌信用度,导致企业产生无法算计的损失。信息泄露会使用户对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选择改门换户,或者暂时调整消费模式。以购物而言,A商城账号泄漏,就换到B商城,还是不行,就会选择实体店,直至品牌信任度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第二点,事前预防,先发制人,主动性强,事后补救则被动得多。在占据主动的情势下,企业可以更从容、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面临的问题。相反如果在事故突发,人心慌乱的情况下,企业极有可能囿于对危机的焦虑之中,无法全身事外,冷静地分析全局,结果错上加错,使局面愈加恶化。信息安全防护是一种战争—网络战争,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已经身处于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之中,中国人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