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呼吸如何操作——简单整理
①内在气息的呼吸支点在腹
逆腹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在腹部,即由呼气引导的内在气息的落脚点。应注意,逆腹式呼吸的呼气并不直接与此呼吸支点相关,而是其呼气徂葛幢捎引导的内在气息在此呼吸支点落脚。逆腹式呼吸的呼气对内在气息引导通常起始于咽喉部,即在呼气的同时,感觉和引导一股内在气息流从咽喉向下运行。由于这股内在气息流是由呼气引导的,其运行的速度、力量与呼气同步,受呼气的调控,但这股内在气息流并不是呼气本身。呼气本身的气息仍然从鼻或口呼出,与此同时,内在气息则自咽喉向下运行。
由于逆腹式呼吸通过呼气引导了内在气息,其呼气的呼吸支点就出现了两个:一个是呼出气息的支点,一个是内在气息的支点。呼出气息的支点是其出发点,大致在咽喉部;内在气息的支点是其落脚点,在腹。此外,内在气息还应该有一个出发点,如前所述,其出发点大体是在咽喉部。由于咽喉部是呼气与其引导的内在气息的结合部位,这个结合部位就将呼气气息的出发点和内在气息的出发点统一在一起,成为二者共同的出发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共同的结合点通常并不清晰,因为逆腹式呼气最为重视的是内在气息的落脚点,只要抓住了这个落脚点,其他可以忽略。前面所说的逆腹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在腹,指的就是这个内在气息的落脚点,并不包括其他。因此,逆腹式呼吸呼气的呼气支点看起来似乎很繁复,但操作上还是集中在一个点上,并不复杂,也不难掌握。
②内在气息贮存在腹
各种自然的呼吸方式都是吸入一些气息,排出一些气息,且二者的气息量大致相等。因此,在感觉上,并没有气息被贮存起来。从外呼吸,即从体内外进行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逆腹式呼吸并没有违背这一规律,它有吸气,也有呼气,二者的气息量也差不多。
但逆腹式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在排出呼气的同时,又引导了内在气息,并将这内在的气息送到腹部;二是到达腹部的内在气息在那里被贮存起来,而且越积越多。贮存内在气息就是贮存能量,腹部的内在气息贮存多了,会感到充实而有力量。逆腹式呼吸训练有素者,即使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之中,也能够感到腹部的充实有力,长久地拥有由此而带来的有益于健康的心身感受。
③重点在呼气
由于逆腹式呼吸重在引导内在气息,而内在气息是由呼气引导的,因此,逆腹式的操作重点是呼气,而不是吸气。这与常规的呼吸观念大相径庭。
通常人们认为,吸气是吸入氧气,而呼气是呼出二氧化碳,氧气是所需要的养分,二氧化碳则是代谢后的废品,所以吸气比呼气重要。这一观念并不错,但这是没有考虑到内在气息作用,只考虑外呼吸作用的观点。就逆腹式呼吸锻炼的操作目的而言,引导和储存内在气息起关键环节。而从操作实践看,只有呼气能够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能够实现其操作目的,吸气则无法完成此项任务。故逆腹式呼吸锻炼的操作重点放必须在呼气上,也只能放在呼气上。
④鼻吸口呼,分工明确
更确切地说,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重点仅放在呼气的一种方式上,那就是口呼。因为只有口呼才利于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鼻呼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
呼气用口,吸气则用鼻。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操作全在于用口的呼气做细致的调控,这种细致的调控需要有所准备,且一旦调控到适当的状态又需要保持住。如果也用口吸气,由于吸气的操作状态不同于呼气,吸气和呼气之间的转换会影响对呼气操作状态的精细调控和保持。因此,逆腹式呼吸不用口吸,只用鼻吸。况且做逆腹式呼吸锻炼时需要心平气和,呼吸的频率较慢,吸气量也不大,鼻吸非常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