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对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1、“不求甚解”作为一种读书方法,古今中外得其益者并不少见。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结果“不求甚解”的诸葛亮在学问和成就上,都超过了“务于精熟”的三人。
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也曾说过:“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当代著名学者金克木著有《书读完了》一书,他说“书读完了”,是指对中国古典文籍。如此大的阅读量,如果每一本都熟读精读那还了得!笔者猜度,肯定也是用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由此可见,“不求甚解”的读书法,为古今不少名人所提倡,自然是有它一番道理的。
3、与“不求甚解”方法相对应的是穿圃斗葱粹凿附会、拘泥于文字词句,死钻牛角尖。这后一种学习方法往往费力不小,效果却不佳。我国南北朝时,有个名愀拣苡髋叫陆澄的学者,从小好学,相当刻苦,“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只限于字面的理解,而对书中的道理,他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在学术造诣上无甚建树。后人在总结陆澄的读书方法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拘泥于章句而疏忽于会意,活脱书橱也”。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