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五)
1、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犬匮渝扮)8.(9分)(2017•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太阳能是来自太阳的辐璨阑瑭萄射能量。据推测,太阳的寿命至少还有几十亿年。因此,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利用的常见方式是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光热转换是指将太阳辐射能 收集 ①(收集 收敛)起来,直接或间接转化成热能加以利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太阳能电池的发明将这一理想变为现实。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太阳能最重要的利用形式之一。近年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广泛应用在交通、航天、建筑等领域。 尽管太阳能利用会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太阳能取之不竭,又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太阳能。2016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材料二】 风能就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据估算,全球风能约为2.74×1012千瓦,其中可利用的风能约为2×1010千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要大10倍。 目前,风力发电已经成为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持续上升,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持续恶化。由此,各国都高度重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所有的新能源中,风能是近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 2016年,世界风能协会发布全球风电发展报告,用详细数据阐说了近年来风电在全球的显著增长情况。我国风电事业虽起步较晚,但是,基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已在河北张家口、新疆达坂城、广东南澳等地建成多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并且计划在江苏南通、盐城等地兴建10亿瓦特级风电场。【材料三】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周期性的涨落现象,这个涨落过程不断重复,永不停息,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海水的潮汐运动有着巨大的能量。潮汐能的利用和太阳能、风能一样,对环境没有污染。于是,在水力发电的基础上,人们又将潮汐能用于发电。据初步统计,全球海洋中可开采利用的潮汐能约为6.4×107千瓦。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濒临太平洋,海岸线长且港湾交错, 蕴藏 ②(蕴含 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潮汐能源。据普查,如果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都利用起来的话,年发电量将达到600亿﹣800亿千瓦时,相当于现在全国发电总量的7%﹣8%。我国潮汐能资源丰富的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省,都拥有建万千瓦级以上潮汐电站的良好条件,如杭州湾潮汐电站方案,计划装机容量4.72×106千瓦,年发电量130亿千瓦时以上。此外,英国、美国、阿根廷、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也都有各自的潮汐发电计划。(1)三则材料中两个加点字的注音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A.阐说(chǎn)濒临(pín)①收集②蕴含B.阐说(chǎn)濒临(bīn)①收集②蕴藏C.阐说(shàn)濒临(bīn)①收敛②蕴含D.阐说(shàn)濒临(pín)①收敛②蕴藏(2)相对于石油、煤炭这些常规能源而言,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被称为新能源。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解释什么是“新能源”。(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统计图,结合这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你对“新能源”的利用作出的判断是 持续上升 (用一个四字词语表述)。【考点】C7:材料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共给出了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人类对太阳能、风能和潮汐的利用.【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与词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而且本题的难度很小,通过“阐(chăn)述”和“濒(bīn)临”两个字音的选择即可做出正确答案.关键是这两个字音还异常简单.“阐说”的字音排除了C、D项,“濒临”的字音排除了A项.故选B.(2)本题考查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只需要总结出三则材料中所涉及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共同特点即可.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我们发现共同特点是①近年发展起来的②用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③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④对环境无污染.于是,最后进行信息综合,“新能源”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取之自然服务人类生产生活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可持续再生能源.(3)本题考查图表分析的能力及表述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把两幅统计图的特点分析清楚即可.【材料一】的统计图说明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大幅上升.【材料二】的统计图说明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稳步上升.由此可见,四字词语需表达“未来利用会上升”的含义即可.例如:持续上升,前景无限等.答案:(1)B(2)“新能源”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取之自然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可持续再生能源. (3)持续上升【点评】材料阅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活用材料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面庞杂,平时要多积累,多记忆,并多训练. 10.(12分)(2017•北京)阅读《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完成下列各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王本道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地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④那是1963年的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的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有删改)(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2)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3)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问题: 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说明: 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的理解文章. 。【考点】9D:散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文写在春天,我无意间挖开院土,又在每年生长蒲公英的地方发现了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由此我心生快乐,开始追忆每年春天庭院中都有普通的蒲公英在生长着,并介绍它不平凡的药用价值.同时作者又回忆起高中时一位语文老师在春游的时候,用普通的蒲公英的表现来教育我们的往事,令我们深深感悟到蒲公英不平凡的精神品质,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内容的归纳.第一问,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从中筛选出对蒲公英赞美的句子作答.如:文章第③段的“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地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还有第⑦段的“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第二问,可在解决第一问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这些感悟形成的原因.一个是庭院里年年在一处生长的蒲公英,一个是老师用蒲公英来教育我们.(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对老师说话的原因与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从中即可归纳出答案.从文章可知,老师说这番话的原因,是因为同学们在谈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途时,都是“志存高远”“栋梁之才”;老师说这番话,目的是想让我们认清自己,想成为名人很难,我们大部分是庸常的普通人,但是虽然普通,但即使如蒲公英一样的普通,也会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依旧不能放弃努力.“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3)本题考查学生质疑和解疑的能力.按题目要求针对指定段落的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说出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的帮助即可.一定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与对你的阅读帮助要一致,不能牛头不对马嘴,闹笑话.答案:(1)作者的感悟:①默默挺立着朴实的身躯,不懈不怠,固守一处绽放自己的价值;②虽然平凡但是顽强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即使无人问津也努力完成人生历程,在奋斗的过程中持守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怀感恩和爱.感悟的形成:①在自家的庭院中,连续十年间英都会和自己特别有默契的相逢,而且是同一处,伴我晨昏;②高中语文老师和我们探讨理想人生.(2)要点:①同学们谈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途,都是“志存高远”“栋梁之才”;②老师说成为栋梁之才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庸常的普通人就像“遍地的蒲公英”;③蒲公英普通但是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就像人一样,不管命运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人生有意义;④我们和老师之间不同的认识,让我们陷入思考.(3)提问题:示例一: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帮助: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的理解文章.示例二: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帮助:使蒲公英的品质精神更加突出.【点评】本阅读第(1)题是阅读的基础题,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11.(9分)(2017•北京)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下列各题。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④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注: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 名节操守 和 理想志向 。名节操守理想志向不可改变人间正气大义凛然出生入死(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丙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文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接着②~④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最后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这一中心论点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都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实现“中国梦”.【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与关键信息的提取.我们中心论点的理解主要源于分论点的内容,文章从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分析,分析了个人和群体对自己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的坚守和付出,所以对于我们理解中心论点有帮助的关键词语,就能推断出来.(2)本题考查内容的补写.补写内容要根据前后文内容来判断.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②③段主要写个人对理想的坚守,④段重点与群体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可见此处应填写一个由个人到群体的过渡句,丙句突出二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符合作者的用意,故选丙句.(3)本题考查论点的理解与论据的补充.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论点的含义,再从积累的素材中写出一个可以支撑论点的事例来.文中作者的分析可以知道,“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意思就是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像这样的人物有很多,比如:闻天祥,屈原等,简述事例,并阐述自己的感受即可.答案:(1)名节操守、理想志向(2)丙(3)示例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誓死都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表达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都应该为之全力以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示例二:这句话让我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之《伯夷列传》中伯夷和叔齐.两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对两人所表现了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也”正是体现对自己操守的坚持,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虽然我们会面对各种诱惑,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节,不改初心,不受诱惑.【点评】本阅读第(3)题较难,首先要理解句子,再根据句子意思来补充事例.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