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避免走向极端化
曾几何时,我们养育孩子都要看多少这个那个方面的书,营养方面、行为指导、心理、教育……仿佛那样才能找到最科学的方法,得到最专业的标准,给我们的孩子最好的呵护。于是,各种指标、各种方法、各种理论,充斥在我们平凡人的育儿生活里。这个月宝宝要长到几公分,下个月宝宝该出牙,多大要会认识什么,多大要会有什么行为……
应该说,这是一种时代进步的表现,是科学对人的关照的一种。如今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高,育儿就相应的摆脱了从前的“温饱”标准,而向身心健康、智商情商、行为能力等等全方面的高指标进军。
最近,一个朋友晓宁跟我聊,从她的话中,我明显感觉到一种焦虑。她经常会看我或其他育儿达人的博客,努力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勤奋程度非常令我敬佩。她对五岁的女儿的培养,可谓精细得不行,据她所说,每走一步,她都要看过n多的育儿知识,才谨慎的用到女儿身上。
一直以来,晓宁跟我聊得最多的,就是她对育儿的那种关注,以及随时发生的心情焦虑。今天看到某个人的博文,对比一下自己所为,她就觉得做得不够好,担心了;明天看到什么方法,她没有用到女儿身上,又担心了;看到别人给孩子做这个训练,她没有做,担心;当看到自己的哪个行为被某人在文章中严批一通,担心;今天说了那句重话,怕伤了女儿的心会留下阴影,自责中;哪天对女儿表扬过度,又担心女儿骄傲……
有一天,我终于放下顾虑,坦率的跟晓宁说,“你真的不必如此,育儿是件开心和甘心的事,你有如此多的担心,其实很多是完全不必的。”
我分析了一下晓宁的焦虑来源,一,她过于重视所谓的育儿理论、育儿方法、育儿经验、育儿常识,殊不知这些东西也会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变,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经。其次,她有一种“完美妈妈”的潜意识,总想给女儿最完美的爱,现实中,完美是一种理想,往往却并不能完全实现;再次,她给予孩子过多的关心,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如此一来,她的担心就频频出现。
回想我们的父母爷爷辈,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在文化普及都不高的岁月,我们的父母同样给予了我们无私的简单的爱,那是他们能给我们的全部。同时,父母为了谋生,也忽略了太多我们的所谓精神成长,更没有多少时间陪我们去玩,去学这个那个。再有,艰难的时候,父母也难免对我们发火打骂,我们甚至还要分担家里的担子。但是,我们同样成长了,尽管是那么不完美的一个过程,却有一个基点在支撑,那就是爱,父母爱孩子,那么,生活里那些忽略、那些偶然的伤害,都会被爱所弥合。我们也会懂得,父母当时这样那样,其实是有很多原因,我们会理解,会宽容。
简言之,科学育儿可参考,但不必照搬照抄。育儿不妨有点返璞归真,要说科学育儿,说到底还是要有爱做地基。这种爱可以很质朴,很简单,但一定要是本真,孩子一定能感觉到你的爱。骂孩子骂重了,可以真诚给孩子道歉;哪方面照顾不周了,可以下次补偿;太忙了没空陪孩子玩,可以跟他说理;孩子哭闹过分了,可以宽容……长久的时间会让孩子懂得,父母是爱自己的,这足可以打造健康真挚的亲子关系。
感谢小棒宝,博文被推荐上育儿博客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