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政改革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中国气象局核算中心副处长周欣认为,此规定对事业单位最大的影响是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不仅实现了预算、核算、决算的统一,还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同时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政改革“接轨”。
会计规范与财政改革“衔接”
在周欣看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因为会计核算方法需要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
身为在财务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会计人,周欣明显感受到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别。比如,原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所有支出按使用方向分为工资、公务费、业务费等十几项,这种会计核算无法分清财政支出、非财政支出,不能与对应的收入进行配比。
“另外,原制度在处理年终资金时,不管资金的性质是财政资金还是非财政资金,不管是结转资金还是结余资金,全部转入事业基金,容易导致各种名目的资金混淆。”周欣说。
2000年以来,围绕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相应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也需要调整,以适应改革的需要。事实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来,财政部相继出台了配套的通知和规定,各参与改革的事业单位也按财政部的要求加以执行。
因此,周欣特别注意到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周欣认为,这些配套新增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相关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
新增多项财政改革相关会计科目
对比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周欣对新增的多项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科目进行了分析。
比如,配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新制度配套新增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等会计核算科目;配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新制度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设置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同时在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同时,新制度规定“事业支出”科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规定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以上这些会计科目都体现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改革的有机衔接,使得财政改革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周欣总结说。
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周欣认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修订对事业单位最大的影响是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从新制度实现了预算、核算、决算的统一来看,修订的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并分别核算,由此提供的信息更为精细,也与预算和决算相对应。
周欣以中国气象局为例进行了说明。2002年,中国气象局开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在每年的会计科目体系设置上配套新增了对应的科目,每年填报决算报表时都可以直接从账务系统中的对应科目自动取数,方便了计财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也促进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周欣说。
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来看,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利于事业单位规范会计核算体系,加强财务管理,因为修订的会计制度对各个会计科目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比如“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等规定了明细科目的设置及核算的相关要求,细化到了最末级科目。
“这样一来,事业单位基本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再细化。这有利于事业单位特别是下属单位较多的事业单位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周欣说,“比如中国气象局是垂直管理事业单位,下属气象部门一直涵盖到县级气象部门,会计核算标准及体系的一致性尤为重要。”同时,这也符合了新制度修订的原则,即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除此之外,新制度配套新增与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也同样遵循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