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书法的记忆

2025-04-11 12:04:37

1、   一、书法记忆的形成:尢柿卓湫   用心理学的解释: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学的解释: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根据这些不同的理论,我们得出书法的记忆: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书法在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恢复的过程,这就是书法的记忆。形成这些记忆,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与书法接触、产生兴趣,进行操作、产生兴奋,反复训练、产生刺激。这样才能形成书法的记忆。书法的记忆靠外因、内因以及外因和内因的有机结合。书法的记忆还要根据时间的长短等要素,决定记忆的效果。   1、书法的形象记忆:书法是视觉艺术,我们能用眼睛,形象地看到书法的美,并把这种美深深地印在脑子里。所以我们经常要看书法展览、要读帖,来扩大知识面,寻找新的刺激,增加新的形象,保存新的记忆,不断地发现新的美。书法的内容要经常更新,不断扩大书法的内涵,充填新的知识、新的内容和新的认识。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一直向前流动的源泉。我们要经常旅游,游览名山大川,首先是这些美的形象所吸引,这些美的形象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那些鬼斧天工般的造型,时而起敬,时而震撼。从而证明了形象是艺术中的第一美感,所以在书法的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浩瀚的碑帖,要选择自己认为好看的,好看就有好的形象在吸引,学着就容易上手,容易形成书法的形象记忆,越学越想学,形成良性循环。   2、书法的情绪记忆:书法的记忆靠情绪,简单地说,想写、想看就容易记忆,不想写不想看就不容易记忆。例如:当去看过书法展览、读过碑帖、与同道乱侃之后,心情比较激动之时,有一股力量,有不发不快之感,非常想写字,于是就提笔而书,把全身的情绪发泄在纸上,完成之后,赏之,真乃痛快,甚至为此彻夜难眠。在古人诗仙李白、草圣张旭酒后作诗、作书。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张旭书后狂奔,大吼,抒发之情绪,为后人而传唱。如果在困倦的时候,疲劳的时候,心烦意乱的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不宜作书。原因很简单,这如同电脑上的跑道,当上网人少的情况下,畅通无阻,网速特别快;网人多的时候,大家都来挤这个跑道,网速就特别慢。所以我不赞成疲劳战,实际上疲劳战是对情绪记忆的伤害,是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影响情绪记忆,不可提倡。在医学上叫提前支取说,会对以后的身体造成不适,严重者会造成伤害。   3、书法的运动记忆:是以实际行动、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在书法上多摹、多临是最好的书法运动记忆。我们知道运动产生刺激,刺激产生记忆;运动产生思维,思维产生记忆。书法是什么哪?书法也可以说是运动+思维的过程。运动是动作、技巧的表现,运动的好坏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质量,作品最终是靠书法的动作、技巧来完成的。注重练功,提高技巧,目的是为了完成书法的运动记忆。我可以这样说:书法在于运动。因为只有用运动才能完成书法作品,才能完成书法运动的记忆,所以苦练是书法的运动记忆的必须。   4、书法的逻辑记忆:书法如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怎么才能达到更好的记忆,完全靠记忆,那是不可能的。就如大海的水一样,没法量它有多少立方,但知道水的什么构成的,是由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还有盐类组成的。书法那么多,全部背下来,那也是不可能的,但要找出它的规律,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找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如临王羲之的字,光靠临摹字的外型,是学不会的,必须要研究其思想,才能真正学会王羲之的思想。研究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就是一部哲学,书法的哲学。我们可以从王羲之的每一个字看,一点一画都符合哲学思想,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古代为数不多,所以我们不能不为此而折服。从中看出王羲之的书法逻辑性很强,字的表面表现出中国传统的中庸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平和。而字的内部则充满了对抗、变化,处处表现出完美的哲学思想。王羲之的内部结构,可以说是称与秤锤的关系,重与轻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如大于小、粗与细、宽与窄、轻与重、松与紧、斜与正、连与断的逻辑思维,从而产生了逻辑记忆。

2、   二、书法记忆的方法.   1、脑的训练 书法水平的提高,与大脑的思维有很大的关系。脑是智慧的体现,脑是书法的灵魂,脑是书法的司令部,一切作品都是在他的指挥下进行的,所以作品的好坏与大脑的指挥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大脑的训练对书法作品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从古到今有很多优秀的大书法家,都是绝顶的聪明。他们不但书法写的好,学问也高,文章也光彩照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书法写的好,与智慧有很大关系。这些智慧来源于“积累”,平时要多看书,要勤思考。书法的书要看,书法以外的书也要看,目的是增加字外功夫,扩大知识面,提高眼力。只有眼高了,才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把书法的原本看的很透。脑的训练方法很多,主要来源于眼力的训练、手的训练,通过这两项的刺激,传递给大脑,大脑接受这个信息进行分类、储存,最好的办法大脑在接受信息时,要处于高兴或者是兴奋的状态,使信息快速到达细胞内形成记忆。经常多听、多看、多说、多欣赏,建立个健康的感受系统,这一点很重要。   2、手的训练 书法还是技术,俗话说:“光说不练是空把式。”摹帖是书法训练中不可缺少最重要的环节,从唐以来有很多顶级书家,都是从摹帖中起家的。如唐代的冯承素、虞世楠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达到乱真的程度,成为后人学习王羲之的墨迹的范本。元代的赵孟頫,摹帖功夫更使后人叫绝,绝对以王羲之为宗;清代的邓石如,五年来摹了500多本字帖,后又用三年摹了大量的汉碑,最终都成为一名顶级大家,为中国的书法史又添上了光辉的一页。实际摹帖就是一桌现成的丰盛宴席,不去吃,另起炉灶,岂不可惜。你能说那是聪明的选择?我看并非,鲁迅先生还倡导“拿来主义”,可见这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主义就是好。   3、手和脑的训练 在书法的创作和临帖的过程中,最能训练手和脑的协调发展。同时手和脑的训练还能验证对书法的把握的程度,以此制定学习书法的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是书法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用手临写的时候“意在笔先”,想好了,再动笔;如果熟练了作品往往出现“意在笔后”的效果,有些是想不到的好效果,这样的境界更高些。理论联系实际,是每位大书法家的必经之路。

3、   三、书法记忆的意义.   (一)、提高效率 掌握了书法记忆,对书法学习起着事半功倍作用。其一,有助于自信心的提高;其二,能很快地实现目标。   (二)、锻炼大脑 记忆就是开发大脑,使大脑变的灵活、机敏,聪明,有助于大脑的健康发展。大脑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当你拨下种子,它就接出果实。   (三)、享受快乐 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可以陶冶心灵,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学习书法可以享受快乐。

4、   综上所述,书法的记忆,是继承、创新书法艺术的核心;是积累文化知识、熟练掌握技术的宝库。学会如何书法记忆,可以说就学会了书法。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在记忆的前提下完成的,记忆的多少、记忆的优劣,决定着书法作品的质量。所以记忆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填充新的知识,记忆才能巩固、扩大,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储存能力。这如同水一样,当汇集成大海的时候,可以使任何轮船航行。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68
  • 阅读量:21
  • 阅读量:78
  • 阅读量:64
  • 阅读量:41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