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导(3)
5.视错觉一、目的从现象上看,人眼的不正确知觉称为视错觉。视错觉分为长度错觉、方向错觉、大小错觉等。瞀闩程狨从本质上看,视错觉是人类视系统正常加工外界图像信息的结果,其中视系统中的光学成分、网膜成分、皮层成分、认识成分各起了不同的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会测量视错觉的方法,探索视错觉现象的基本规律。二、仪器与材料错觉调整仪一台,实验材料为缨勒一莱伊错觉图片(图6-12)。三、程序1.调整好错觉调整仪。将错觉图片放在一块活动板上,作为呈现部分,其面积为11× 12cm2,调节旋钮可带动活动板作上下运动,从仪器背后可读出活动板运动数值。被试经调整仪上的两个小孔可看清错觉图。2.采用调整法进行试验。被试端坐在调整仪正前方,目光平视,视角为15°。将错觉图插入调整仪呈现给被试,要求他调节比较刺激,调到主观上认为同标准刺激长度相等时为止。一般情况下,将箭头向内的图形(图6-12a)当作标准刺激,将箭头向外的图形(图6-12b)当作比较刺激。3.主试记录下偏离标准点的距离,并用正负值表示偏上或偏下的运动方向,计算时则取绝对值。实验是在日光或日光灯照明条件下进行,亮度在15~60吸朗伯范围之间。4.要求被试在正常观视条件下分别调节20次。5.实验结果记在表6-4中。表6-4用平均误差法测定缪勒一荣伊错觉量的记录表次数 比较刺激被判断的长度mm标准刺激与主观判断之间的差别mm123......20四、结果1.算出比较刺激被调整的位置的平均数,这就是主观相等点。2.算出常误,常误=主观相等点-标准刺激。3.算出各个调整位置的标准差,根据需要进一步求出机误,机误=0.6745SD (标准差)4将上述结果用缨勒一莱伊错觉调整结果示意图表示(图6-3)。指出其中梁勒一莱伊错觉的常误与定位分布的变差。图6-13缪勒一莱伊错觉中的常误与定位分布的变差。五、讨论1.是否已学会视错觉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2.视错觉量是否存在个体差异?3.用同一方法可否测定他类似的视错觉?4.视错觉有何实践意义?6.遗觉象一、目的有些儿童对看过的东西能够保持着一种几乎同照片一样清晰的视觉现象。例如,把他们看过后 图画拿走后,他们好像"看见"那张图画仍然在眼前某个地方摆着一样,保留着形象的细节,具有一种"摄影记忆"这就叫做遗觉象。本实验的目的是采用叠置测验,探索儿童的视遗表象及其出现的频率。二、仪器与材料画面大小各为16×24公分的黑白画三张,彩色画二张,两条平行横线图及折线或辐射线图各一张(图8-1);两组不规则的圆点模式图(图8-2)各一张,大于图画面的灰色绒布或空白纸板一块;秒表与记录用纸。三、程序1.使被试适应遗觉测验的步骤在正式实验之前,先让被试进行三次颜色后象的观察。用实例向被试说明"还看见"但确定已"不在眼前"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并使被试得到练习描述在拿走刚看过的图画后还能"看得见"的图画形象的机会。2图像描述测验用三张黑白图和两张彩色图逐张地置于灰色绒布或空白纸板上,让被试随意地观看图画中的一切内容。每张观察时间为30~60秒钟不等。然后移宏图画,让被试继续看着灰色绒布或空纸板并立即详细描述他还"看到"了什么。接着让他们按照视觉记忆表象叙述图像内容。主试用录音机或详细记录被试的描述。此项分甲、乙两种。在甲种测验中,先让被试观察置于浅灰色绒布或空纸板上的一幅只有两条平行横线的图画。观察1分钟后,紧接着让他观察画有拆线或轴射线的图画,以便考察他们能否形成冯特错觉或黑林错觉(见图8-1)。在乙种测验中,有两组不规则的圆点模式。先让被试观察模式A,1分钟后紧接着让其观察模式B,以考察他们能否复合成一个汉语拼音的声母或韵母(如图8-2样例)。主试记录被试报告的观察结果。鉴于遗觉表象一般在儿童身上出现,所以被试者以从小学低、中年级儿童中随机取样为宜。四、结果叠置测验所能形成的图像是被试事先无法猜测到的,因而能否通过叠置测验是鉴别遗觉象的主要指标。在甲种测验中,被试观察两条平行横线后,如果能复合成冯特错觉或黑林错觉很(即看出两条相对称的曲线),即表明具有视遗觉表象。算出遗觉表象出现的频率。五、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遗觉表象与儿童过去经验、兴趣的关系2.根据实验结果,说明遗觉表象与记忆表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