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建筑特色
1、美人靠俗话说“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据说最早的美人靠是吴王为了讨好美女西施而建的,西塘方言中“鹅项靠”与“吴王靠”是谐音,有人称之为 “吴王靠”,后来此样式在江南一带的临河建筑中广为运用,美人靠也是“每人靠”,每个人都能靠。
2、河埠河埠不但是人们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取水、洗涤物品的所在。主妇们在这里 浣衣洗邰熳如蟥米,在这里张长李短。即便家家都有自来水,依然有镇民们尤其是年长者,喜欢并习惯使用河水。以前买东西极为便利,只要听到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走 下河埠,上船讨价还价,成交后提着东西回屋去。还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妇在小楼上用绳系着个篮筐,把钱放在里面吊下去,成交后再把菜果和油盐酱醋吊上来。这 种足不出户的采购方式,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
3、船鼻子河埠与船只的关系密不可分,稍加留意您就可以发现河埠旁的岸壁上,砌有系船缆绳的孔眼石, 用于固定船只。这就像绳子穿在牛鼻子上一样,所以孔眼石就被称作“船鼻子”。最初船鼻子只讲究实用,久而久之也开始讲究美观,往往被雕琢成如意、花瓶、暗 八仙等纹样,极富传统文化情趣。
4、系缆石系缆石状似石莲花,埋入土中,形似莲花桩,这是供过路舟船停泊系缆,一个缆石上可同时拴几根缆绳,这也是古代镇上为数不多的几种公用设施之一。
5、花墙它是用普通的瓦片组搭而成的,一般位于天井或院子的围墙墙体的上部,用来通风,既美观又实用。
6、高阶沿明清时期的大户人家,特别临河的人家讲究财不外露,有“小小蟹洞里能摸出个大螃蟹来”比喻 建筑特点。但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往往在大门口就能观察到主人身分或身价的特征。在明代,建筑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于“青石”的“青”与“清朝”的 “清”同音,改用毛石。西塘镇内有的人家门前阶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为明代时的门前用青石铺地到清代再用整条毛石盖上去形成的。
7、观音兜西塘全镇几乎找不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处处显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士候眨塄大多房屋的顶都是最简 单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顶。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纳税的标准是正梁,几根正梁交几份税。要是想扩大面积又不交税就只有想办法,西塘人很聪明,建房就用硬 山顶,只需一根正梁,然后东西厢房一般是单屋面落水,没有正梁。一些考究的人家把边墙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与屋顶。把这部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漂亮的圆弧 状,犹如观音像兜的头巾,很具风韵,人称“观音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