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替代孩子选择朋友
搬家了好几次,邻居和朋友也在更新。为了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除了带孩子经常到公共场所去玩外,另外就是串门了。
不觉中,孩子就表现出一定的选择。
A是个很温和的孩子,每次跟止境玩时,两人的冲突不多,A会多跟随止境的意思来玩,刚好迎合了止境爱做主的性格。
B是个四岁的男孩,刚好相反,他个性有些控制欲望,总是不断的要求小朋友根据他的意思来玩,于是,四五个孩子中,有的孩子跟随,有的则不听,于是,自然的,他们就分成了几拨,根据自己意愿的,跟随“带头“孩子的,也各得其乐。
C这个孩子则相对“霸道”些,对自己的玩具比较爱惜,分享意识不太强,于是,每次跟止境玩,总是难免有些冲突,最后有些“不欢而散”。
孩子总是父母性格和教育的折射,孩子的一言一行,跟父母的教育观念非常粘合。
在大人的世界里,存在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择友观,或者各种处于社交礼仪的交友态度,再加之一些个人的喜好,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朋友圈”。
大人的交往中,一部分也是为了让孩子有个交际圈,在这边华人不是那么多,兜来兜去就认识那么些人,所以也格外珍惜相识之缘。
作为成年人,大家都也许清楚适可而止,或者叫做‘社交技巧”。但孩子却是一群尚凭本能来感知世界的人,他们的世界里,还没有大人这种已经“社会化”的技巧。
我们喜欢谁,不太喜欢谁,都可以放在心里,但仍然会在社会游戏规则中进行交往。有时,其实对有些大人和相应的他们的孩子,多少有些无法认同的地方,特别是当孩子们发生一些小小的冲突,有些大人处理得比较不恰当时,心里多少是不太舒服。
但也许是深知个性难移之说,所以,对大人也无法多说什么,一不小心就触雷了。对孩子,更是只能以“有礼有节”的方式进行劝说,但效果也未必那么如意。有时会想,干脆就让孩子少跟谁谁谁玩了。
虽然不会明说,心里这种想法确实难免,仿佛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止境是那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孩子,上次跟谁谁玩颇不高兴,下次就忘记了,还是高高兴兴来玩,然后再次经历同样的不快。
用不着大人多说,再经历多次这样的“挫折”后,就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了谁谁谁不好玩了,自然就保持距离了。
自然的,在公园或者哪个地方遇到,止境就不太乐意跟他玩了,哪怕我在旁“怂恿”,说一些什么“没什么大不了”“一起玩更好玩”之类的话,他也不太为所动,尽管孩子嘴里还不太能表达清楚他内心的感受,但从行为上就表达得很清楚了。
偶然,又会觉得有些小尴尬,因为自己的孩子不跟谁谁谁玩,于是还会适当的“要求”孩子上前去。后来仔细想想,这种尴尬完全是大人自己的感受,仿佛孩子不够如大人般会装装样子,让大人面子上过不去什么的。
事实上,有些孩子的不适合玩的大名早就传开了,止境已经远远不是第一个不喜欢跟他玩的孩子。有时大人聚在一起,偶然八卦一下时,一点即通的,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知道这个情况。
这下轮到我来反省了。孩子纯真的世界里,是不需要如此之早、或者强迫输入大人世界的“世故”的,哪怕他长大了,依然保有自己的个性和选择,跟着感觉选择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也是最自然和本真的心理感受。
那么,在那些尴尬的感觉产生的瞬间,其实不是孩子让自己觉得尴尬了,而是我无形中就根据大人世界的原则来要求孩子了。
事实上,孩子并不能理解,无论我怎么说,哪怕他根据大人的意思做了,也是一时的,如果他就此逆着自己的感觉、根据大人的要求去做,那么就干扰了他自己认知的自然成长。他会困惑,他明明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妈妈还要我去喜欢和做呢?再就是,他会缺失独立思考的习惯,总是等着大人来发号施令;或者他就会成为一个情商上“拔苗助长”的例子……
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在孩子的世界中也是同样通行的。孩子的言行已经会显示他的喜好和选择了。大人能做的,只是根据相对正确的原理去引导。然而,哪怕孩子固执的守着他认为正确的,在大人世界里不是那么“通行”的,只要不是大伤大错,容许孩子坚守那么一点点个性的偏执,也不是什么特别大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