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有"三从四德" 这是怎么由来的?具体指的是什么
古代女子有"挢旗扦渌;三从四德" 的由来: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 具体指:
“三从”中的第一个就是未嫁从父,意思是女孩子在没嫁人时要听从父亲的教导,不要随便反驳长辈的教导,他们说的大部分都是对的。
第二个“从”的意思是女孩子出家后就要辅佐丈夫,帮助丈夫一起持家执业,当然也要以丈夫的主意为先,听丈夫的话。并且把公婆的日常生活也给照料了,然后还要给丈夫生儿育女。
第三个“从”是说如果丈夫去世了,那女人就需要坚持自己的本分,最好不要改嫁,而是要抚养教育子女成人。
“四德”具体指:
“四德”第一个的就是“妇德”,这说明作为女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品德。只有品德好了,才能正身立本。
“四德”第二个是“妇言”,它的意思是女人还是说话要得当,不能说不该说的话。
“四德”第三个是“妇容”,容是容貌,就是说女人的相貌最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要端庄稳重,衣服要穿好要得体。平时要勤于打扫,按时沐浴,讲究卫生。
“四德”第四个是“妇工”,就是说女人要在男人在外努力养家的同时有治家的本领,要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把家里治得井井有条。
扩展资料:
“三从四德”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对女子的修养、行为、能力、道德各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四德”是古代的礼仪规范,毕竟使用在古代和旧社会,有不妥也内涵精髓,新时代的女性,我们要正确理解,谦逊面对。
“四德”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的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综合要求。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从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