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2025-04-13 22:12:17

在孟子看来,“一箪食,一豆羹”比“万钟”更重要。

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人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作者两次运用对比论证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节选原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告子上》。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扩展资料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去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