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拖沓

2025-04-05 12:41:47

1、  慢才是生活?  拖沓的成因有很多,像“慢生活享受者”,拖沓很大程度是从小的生活习惯影响所致。例如从小父母在教育中约束无效或者缺乏,甚至父母本身就够拖沓,孩子自然被潜移默化。小时候妈妈叫她做什么事情,也是慢吞吞的,妈妈并没有因此严厉批评她。心理医生认为,所谓环境塑造个性,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人的“慢动作”得到泛化,在任何方面都慢慢来,以致工作以后也十分拖沓。

2、没灵感只好拖?  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有明显的好恶判断,价值倾向十分明显,他愿意在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事情上花大力气,积极完成,对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工作由于内心抵触情绪强烈,虽然知道最终必须完成,但还是希望通过“拖”来延迟面对工作。心理学上的分析就是,潜意识层面存在的拒绝最终还是被压制了,因为其再拖沓也要在最后一刻把稿子写出来,但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使他个人也十分苦恼,拖沓不过是一种逃避的表现。

3、今日事难今日毕?  人在开始习惯这个环境带给她的满足感后,新任务挑战了她原先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和心理不适应。为了完美完成任务,殚精竭虑想点子本来就有很大压力,栏硕沼桫又要保住自己的“名声”,即使有难处,也不好意思推托。失眠,就是她情绪波动的明显表现。  心理医生认为,拖沓的成因很多,不能单纯地把拖沓当成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拖沓行为采取相应的对策。  长痛不如短痛,有些典型的潜意识和意识的冲突造成的拖沓,这也是很多人经常会碰到的,工作中难免碰到一些“非我所欲”的工作,与其逃避,不如“短痛”一下,早早完成,甩掉“包袱”。  实话实说因为临时任务突然变拖沓的人,放低要求、客观分析现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形成一种职业性格,面临新挑战,经常是心理的适应没跟上环境的变化,这个时候,刘女士不妨试试和领导说明自己的压力,主动要求同事和她一起合作,群策群力,寻求同事和上司的支持非常必要。适度地“示弱”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适当地“开放”可能得到更多的援手,既不会因此损害原来的“光辉形象”,又可能让同事感觉更真实。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