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1、 帮助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去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 陷阱一 一招出 天下太平 许多爸爸妈妈常常认为“给孩子立规矩,他又不听,有什么用,只有一招最灵验,那就是打!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暗示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还有一些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子弹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次数多了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陷阱二 不一致 导致混乱 孩子犯了错误后,爸爸妈妈也许会立场坚定地要给予处罚,但是爷爷奶奶往往就会替孩子求情,甚至会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制爸爸妈妈。这种情况是最要不得的。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态度都应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否则的话,孩子很快会找到家长之间的“空子”,会因为有老人的撑腰,变得不明是非、不讲道理,难以教育,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想要扭转就难了。 陷阱三 坏规则 目的不明 很多时候大人之间为了所谓的“面子”常常给孩子树立一些自相矛盾的规矩。最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的就是两家孩子在一起玩,抢玩具。小孩往往觉得很困惑,为什么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要去抢回来,大人却不让,“让别人玩一会儿嘛,不要那么小气。”等到自己去抢别人的玩具时,大人又说“不许抢”,反正怎么做都不对。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把他们分开,如果他们不能轮流玩,都要同时抢同一个玩具的时候,就把那个玩具收起来,干脆谁也别玩了。 陷阱四 做过头 过犹不及 如果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可以宽松一些,不能过分苛求完美。想想我们自己还不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经常“违规”吗?有时,也可以在孩子的要求下,偶尔放宽一下“政策”,比如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这样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 陷阱五 太松散 毫无效力 妈妈规定去商场不可以乱要东西,可东东看到自己喜欢的小汽车后就赖着不愿意走,并且大声地哭闹起来。妈妈左思右想之后,还是满足了东东的要求。 这个妈妈的做法是错误的,既然立下了规矩,就应该去遵守执行,任意地更改会让孩子有空可钻,以后也不会再把所谓的规矩当回事了。哭闹是孩子试探爸妈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哭闹就无原则地顺从他,他就会抓住大人的弱点,并且一再地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 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是立下的规矩,那么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去遵守。比如在家时规定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一样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2、 1、订立规矩时,让孩子明了规矩的订立与孩子切身利益所相关 规矩的订立意味着这项约定在将来的执行,所以,家长在跟孩子约定时,不妨清楚的告诉他们,这条约定所存在的意义,当约定与切身的利益相结合时,相信孩子能更容易接受你提出的条件。 比如说过马路时,你必须让孩子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千万不要因为赶路而抢红灯,这个时候,家长不妨在补充一句,红灯是车流的运行标志,如果人抢红灯很容易遭遇危险,出车祸,清楚的告诉孩子这些潜在的危机,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规矩的约束。 2、一事归一事,不要翻旧账 孩子犯错时,就是需要家长给孩子订立规矩,给予正确引导的好时机,然而很多母亲却用错误的手段来处理问题,不但失去了教育的机会,也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很多母亲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当孩子在一件事上犯了错,母亲在指责孩子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孩子很久以前的过失翻出来再指责一遍,这种行为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极容易令孩子产生厌恶感。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破了,妈妈就开始指责孩子笨手笨脚,当孩子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自责时,妈妈又补充到,“你以前也是这个样子,折衣服都折不好,还要我来重新做一遍!”那么,很多孩子这个时候的第一反应往往从自责过度到了愤怒,“既然我这么笨,你还要我做事干什么?找事情来骂我吗?”所以,就事论事,千万不要翻旧账去触碰孩子自尊的底线。 3、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别再告诉别人 妈妈能解决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告诉爸爸了,重复的指责孩子的过错,不但不能让孩子接受你定下的规矩,反而容易滋生他的叛逆心理。这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犯错了,改正就好,妈妈将孩子的错误分享给别人,孩子会认为他的认错是不被接受的,自己是不受信任的,同时,在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自责时,也令他意识到这件事并不光彩,使他伤心的同时更伤面子。 4、惩罚要具体到点 惩罚不是一句空话,只有惩罚确确实实伤害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时,我们才开始追悔莫及,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家长决定给孩子惩罚,那么就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不能用一句空话来表达事件的严重性。空话只会衍生孩子的侥幸心理,不构成威胁的惩罚没有存在的意义。 规矩的订立应该合情合理,怎样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些约束,要看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家庭教育讲究方式,一味的抱怨或者强制性的要求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螽啸镥释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栳摩狴矮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这些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