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叔痤病翻译
一、译文
魏国的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去阀侯他。说:“您病重,这已是无法避讳的了,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辔亿呶邂说:“我有一个儿子叫公孙鞅,希望大王在国事上听从他,假如不能听从,一定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魏惠王没有答应,出来后对左右大臣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痤的贤能,却对我说在国事上一定要听从公孙鞅的,不也是荒谬的吗?”
公叔痤死了,公孙鞅听到后,埋葬完公叔痤,就向西去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秦国果然一天比一天强盛,魏国一天比一天削弱。这不是公叔痊的荒谬,而是魏惠王的荒谬。荒谬者的祸患,本来就是把不荒谬的看成是荒谬的。
二、原文
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竞。”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三、出处
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二、作品赏析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公叔痤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