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出塞二首·其一_百度汉语 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译文: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就不会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3、 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4、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琴酋蘸硅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轸馕惩濮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6、 “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这里明显诗人是在场景之中的,他在边塞,未还之人距他万里。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人未还”,固然可能未来之时人得还,但也有可能是人再不得还。这一句,是站在边城的诗人想象万里远征的将士,头一句是边关,后两句飞将在龙城的威慑力令胡马不南下,战场仍然是在边关。
7、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句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不过在使用的语汇上有所改变。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承袭了之前的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