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墨色有变化
1、“蘸墨”是以清水笔(笔先蘸清水)或干笔(不蘸水)直接蘸墨。不在任何地方调叫“蘸”,如果把蘸墨的笔横卧在纸上,其效果是笔膊扔飑颞尖墨很重,笔根是清水。“调墨”是清水笔蘸墨之后,在色碟或其它地方进行反复的调合。调墨的效果基本上是一个颜色,没有深浅变化。关键是怎样“蘸”和“调”。要用“焦墨”可直接用于笔蘸墨(或把墨汁放一时期,使水分稍蒸发)即可得焦墨。要用“浓墨”可用清水笔蘸墨少调,要用稍淡些的墨,可笔尖少蘸墨后调即可得淡墨。如需前重后淡的墨色,可先蘸少许墨调成淡墨,然后笔尖再蘸重墨,可少调几下,使重墨和淡墨稍渗化,横笔上纸即前重后淡。竖笔上纸即上重下淡,如要后重前淡的效果,可先蘸重墨调合,笔尖蘸清水然后上纸即前淡后重,随即前后墨逐渐相同,可笔尖再蘸清水即与前同。如需“空心墨”(如画牡丹花瓣)可先把墨蘸调到适当的深度平涂在色碟上,再用清水笔(可用斗笔,笔肚较大,这可带水较多)滚蘸色碟上已调好的墨,然后上纸,力度要大,点花蕊、花托及花芽。点时要有聚有散,花芽不要紧贴枝条,以增加笔触的节奏。勾花时不要枝枝见花,花勾后可用淡草绿圈染,花心稍点淡黄,枝干不足的地方可染淡墨或赭墨,淡草绿点苔。 (见图28-30)
2、勾法:此法为陈志莲与任伯年多用之。大干均以中锋或侧锋草勾,为增加变化可适当的画些“结”。小枝以重墨直接画,可多用些中锋。花以重墨铁线勾,近似工笔。花蕊可墨也可赭墨。淡黄染花心,花托用重墨。大干勾后,可用淡墨皴染或淡赭石通染,染时要适当的染出轮廓,为增加活跃气氛,不足处以重墨苔点覆盖,再以草绿点散苔。 (见图31、32)
3、积墨法:这是一种工写结合的方法。先以淡墨按泼墨画法画出枝条,干后以重墨干笔草勾,结构处咬紧,其它地方可放松。不足的地方用重苔点去,勾时不要套淡墨轮廓,要有在淡墨外勾的,也要有在淡墨里勾的,这样才不至死板。此法也常为在泼墨枝条画失败的情况下用以挽救的一种方法。花多以重墨细勾。重墨或赭墨点蕊,淡黄染花心,草绿圈勾花瓣和点苔。 (见图31、32)
4、点花法:这是一种重颜色花的画法。如洋红色,朱红色花,赭色花。枝条以重墨画,花瓣正面用淡洋红(也可白粉调洋红)反面瓣用洋红少调胭脂。花苞以洋红调胭脂画,花蕊及花托以重墨或胭脂墨均可。重墨点苔,干后以淡草绿稍点花下处,以增加春天的意味。 (见图32)
5、和梅花近似的有杏花。花似梅花,有小叶。桃花花色同梅,只是瓣稍尖而且有长叶。腊梅花瓣如桃,数多。紫心腊梅有一层紫色小花瓣(可不画花蕊),黄瓣先以黄粉画,趁湿画里层紫色小瓣,再以淡墨勾轮廓,花托重墨。红果,枝条同梅而多刺,用淡墨勾果,后填朱砂。红叶,枝条同梅,用重墨干笔勾叶,趁湿以赭石点之,余墨即随色外渗,很有意味。(见图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