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的难题 是什么
19 世纪中叶德国历兖搜哉髋史学派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他们认为《道德情操论》主要是受了哈奇生的视仁慈为道德基础的观点和休谟的同情观影响,以同情心作为人性的基滗盅拿落础。《国富论》则是斯密在法国之行时受到法国重农学派“唯物“哲学的影响,从而使他的理论转向了利己的理论。
这场存在于德国历史学派与边际学派之间的激烈争论,就是“亚当·斯密问题“。也就是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的问题。
扩展资料
就“亚当·斯密问题”所内在的包含的资本主义的经济与伦理的相互关系乃至所体现的一般人类社会的经济与道德关系而言,它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对此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上对其逻辑运动过程加以分析。
微观层面上的“亚当·斯密问题”就是指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具有任何其它的意义。
不管后来任何学派、个人对它的争论如何,“亚当·斯密问题”仅仅就是指这两部著作之间确立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一点是确定的、静止的、具体的,它不会因历史的发展、后人的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中观层面上的“亚当·斯密问题”是说斯密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伦理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在斯密时代就早已客观存在着,它也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辩证运动的发展过程,只是斯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
在斯密时代,在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里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处于肯定阶段,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伦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现实中资本主义经济与伦理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也开始走向否定、对立阶段。
到了现当代,资本主义因其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现实状况的反思要求重新回归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中去,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学与伦理学便走上了否定之否定、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阶段。
因此,从中观层面上来理解“亚当·斯密问题”就是特指资本主义经济与伦理之间关系的动态辩证运动过程。
宏观层面上的“亚当·斯密问题”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也是经历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发展。
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独特理论的把握是在建设在人类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经济与伦理关系在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历史的与逻辑的特定阶段的认识,更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与伦理在起始阶段的思考。
随着现实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也会经历一个动态辩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最一般意义上来讲“亚当·斯密问题”永远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