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孩子讲道理

2025-04-05 17:00:04

近来,常听有孩子对家长说:“少讲大道理,我不想听!”事实确是如此,有的孩子一听到家长讲道理就皱眉头,产生反感,甚至对所讲的棕百脾酷道德观点产生怀疑。家长说:“要有爱心,要助人为乐。”他会说出许多有人骗取爱心的事例;家长讲要“艰苦朴素”,他们会说:“这不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叫他注意环保,他又说:“大家都乱扔垃圾,也不多我一个。”叫他做些家务劳动,他必提钱,并且振振有词:“商品社会,没钱谁也不干!”似乎家长所说道理都早已过时。据我浅见,这种情况除了某些社会原因之外,问题不在于这些道理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讲好道理,讲得入情入理,深入浅出,使得孩子乐意听,易接受。现在的孩子思想敏锐,喜欢独立思考,也有些“独特”见解,因此,我们应当研究孩子的特点,把道理讲好。具体该怎么做呢?我想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忌道理假大空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前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更不愿意他们成为口是心非的人。要让孩子听、信、服我们所讲的道理,其关键是力戒假大空。我们不能把孩子的思想教育搞成了严肃的报告,或热衷于耳提面命式的生硬灌输,更不能只会冷脸训人。我们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深入浅出的理喻,灵活多样的形式,启发孩子自我感悟自己教育自己,要从动机到方法,从理论到行动,帮助孩子辨是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把大道理变成不受孩子欢迎的干巴巴的教条和口号,变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假话、大话、空话。

例如,在向孩子宣讲社会精神文明风尚时,假如只讲正面典型,回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孩子就不会信服。如果我们在讲正面典型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从调查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中,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判断,就能使他们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寻找积极向上的因素,看到社会的主流,从而提高认识和觉悟。

二、研究孩子的思想特点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初步具有爱思考、不盲从、厌说教、重实际的特点,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符合孩子思想特点的形式给孩子讲道理。思想是不能由别人代替的,要转变孩子的思想,就要唤起孩子的自觉,变家长的说教为启发孩子多观察、多发现、多与父母交流见解。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讲话中发现其正确性,引导他们克服片面性,逐步接近对大道理的认识。还可以从孩子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寓教于乐,时常开展相关活动。例如经常进行孩子喜闻乐见的家庭讨论会,让孩子同大人一样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观点受到了父母的重视,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员,与此同时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观点进行梳理适时纠偏,这时孩子是很容易接受的。再如,经常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和实践活动,进一步融入社会,感受社会,家长再帮助他们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我们所说的道理容易说到孩子的心坎上,使他们心悦诚服。

三、理论联系实际

道理是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指导孩子生活时,就应当具体化、形象化、个性化。记得唐太宗李世民在自述其如何教子时,有这样一段话:“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也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君主)从谏则胜。’”唐太宗抓住身边琐事,通过形象的比喻,引出深刻的道理,形象逼真、生动具体、寓事于理、深入浅出,便于接受,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我们在给孩子讲道理时,也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实际,“遇物则诲之”。我们要用真理、真情、真言、真态,深入浅出地疏导孩子的思想,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辨析。

例如讲要树立“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不能只讲“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不能片面强调艰苦的生活能磨炼人的意志,似乎越苦越好。要讲清革命前辈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有条件可以利用假日带孩子瞻仰烈士陵园、参观革命博物馆,从而鼓励孩子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还要联系孩子同伴中不怕困难、具有顽强毅力的好人好事进行教育,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四、融情于理

道理是讲给人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认识,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都是有感情的,因此,说理教育一定要融入情感,恰当地处理情与理的关系。情感是道理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与孩子的关系融洽了,讲道理即便尖锐些,孩子也能接受。反之,道理再透彻,也可能听不进去。因此,教育孩子,要先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使孩子先感到父母的一片诚心和爱意。这样才能达到“情”通”“理”达、“理”直“情”正的境界。

天下的父母无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天下的子女无不依恋自己的父母。这种血缘情感关系既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力量。父母通过思想情感交流对孩子讲道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要善于把对孩子讲道理与对孩子的爱结合起来。对孩子说道理要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要把子女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对孩子说道理看作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任务,而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家庭的私事,要以崇高的责任感来对待它,真正做到对孩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情理交融。

五、言传与身教一致

言行一致是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儿童少年缺乏知识家长通过正面说教让孩子明白事理这是必要的。但孩子模仿性强,往往家长的行为示范更为重要。许多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家长讲了,孩子不一定能够深刻领会按要求去做,假若家长能够率先垂范,就会给孩子提供一种“物化模式”。这样就可以加深孩子对事理的认识,强化孩子的道德情操,促使孩子跟着学习、模仿,直到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身教可以使说道理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假若家长只是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自己却不兑现,甚至言行相悖,孩子就会心生疑虑,教育效果也就降低。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假如父母表里不一,言行相悖,就会给孩子认识和情感造成严重障碍,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在说道理的同时,无论大事小事,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做的,家长要坚决不做。“家教无小事”,任何细小的事情,只要赋予教育意义就不在是小事了。家长的亲身示范对于孩子对道理的理解肯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总之,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父母应该多了解孩子思想状况和产生根源,多动脑子想办法,在爱的前提下,理直气壮地辩证地去讲能使孩子信服的“大道理”。当然讲道理也应针对孩子实际,留有余地。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