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一本书
1、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以朱熹读《诗经》为例,开始读时,他就未知有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有跳出《毛传》、《郑笺》的传统《诗》学的窠臼,奉《毛诗》为圭臬。而等到他知之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后,才感到是真正读懂了《诗》了。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胡适曾在《读书》中直言:“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在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读一本书要有自己的见解。
3、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却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重要,笔记是给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笔记可以记得极其简短,实际上是一个索引,看到两个字,哦,他说的是这个观点。或者再加个页码,在这本书某页,日后要引用,要深入思考,把那本书拿来翻到那一页,就行了。我们可以记两本笔记,一本是读书笔记,一本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笔记。这两个东西是相互对照、相互促进的。对书本理论学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它就会越容易帮助你读懂很多书,帮助你和一些书产生共鸣。二者融合在一起,一个人的思想学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4、读完书以后要和人交流,这是非常好的,这样能帮助你记住书里面的东西。你给人讲的时候你可不是拿书给人家念,会不知不觉地加进你的思考,至少加进你所强调的东西。这样有助于将书中的内容跟你的思想融合。你当时能从脑子里拎出什么东西来,肯定无意识中进行了筛选,那是你最喜欢的东西,你喜欢的东西你才能牢牢地记住。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开发你的心智、开发你的思想,读了以后跟作者的认识完全一样,第一没有可能,第二也没有意义。要都是这样,人类的思想就不会发展和拓宽了。一个好的思想激发了杰出的少年,他们受到激发以后将这思想稍微变异了一下,思想就是如此发展的。所以重要的是受书的启发产生一些新的念头,是不是正确理解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