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不能将申论和演讲能力同步提高

2025-04-12 16:27:57

1、演讲是什么?  所谓演讲就是指让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一群大老爷们、七姑八婆四姨奶奶,手舞足蹈、唾沫横飞的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  用书上的话来看,演讲也可称之为讲演、演说,且划分为背稿子/念稿子/提纲式/即兴演讲等4大类(貌似这几个种类,直接衡量了我们的社会地位,上学时基本是背稿子,做领导后差不多就是念稿子,自我要求高就不要秘书、来个提纲即可,诸如奥巴马等牛人差不多就是即兴发挥)。

2、申论是什么?  花木君说的好,申论就是思维+题型+表达  解读一下就是:  立足行政立场,运用行政思维、法理思维、逻辑思维,提高概括题/对策题/综合分析题/应用文/申论写作等题型的解题能力,并能将自己思考的成果用符合行政特质(严谨、客观)的语句、词汇表达出来。

3、申论和演愍父煜暌讲有什么关系?  10年前,花木君演讲的基本步骤是:报名--写稿子--背诵--现场表演。  基眺螗熨膣本情况可以用9个字来概括:嗓门大、情绪足、词汇亮!停留于注重形式这一层次。  而后,随着经验的积累(成功、失败的都有,失败的居多),加上个人生活阅历的增加,花木君越来越发现:演讲其实是一种理念、个人认识的表达,逻辑、层次远远大于词汇等形式。  申论也是如此,无论是小题,还是大作文的写作,都是逻辑为王!  1,观点明确。  演讲自不必说,你手舞足蹈自嗨半天,观众们竖起耳朵听了半天,最后发现:你在讲什么?这一定是失败的演讲。每一个演讲,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之下是我们思考后所提出的态度、观点,只有紧扣这一态度、观点来展开,才能将自己的思路与观众们统一,取得共鸣。  申论也是如此,概括题的“观点”就是题目要求所概括的方向,综合分析题必须紧扣观点来分析,对策题、应用文的作答都必须联系其问题、核心功能来展开,而文章的写作简单来讲就是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几个分论点,然后展开论证和说明。  可见,无论是演讲,还是申论的作答、写作,我们首先要做的都是理清议题,明确、直观的呈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  2,重点清楚。  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只会让人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议题总会比较散而大,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一个小的点,集中火力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才能讲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申论写作中,是概括问题的表现形式就集中进行提炼、归纳,是综合分析就抓住“分析才是重点”,是方案就明确“解决问题才是核心”,是分析类的文章就重点进行说理、论证,是对策类的文章就集中介绍采取哪些措施、如何有效的落实措施。  3,论证有力。  朱镕基总理的讲话、演讲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对发展中的各项数据记忆的非常深刻,习惯用客观的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  无论是演讲,还是申论写作,诠释的内容都必须紧扣观点来展开,借用理论是方法,数据说明是手段,案例分析同样是“得分点”。  如果,喜欢并善于积累理论,就着重从理论论证方面来突破;如果,善于用数据来支撑,就培养自己的数据敏感度(平时积累,材料中提取);如果善于用案例说话,就培养自己“讲故事”的能力。  论证的方法不在多,重要的是点小、力道足,能撑起我们的观点。  4,灵活自然。  西方人演讲有一个“惯性思维”,那就是喜欢通过个人的经历、身边的故事来诠释,用经历、故事来总结自己的观点,不仅自然、恰到好处,而且能给人植入感、想象空间,最终赢得共鸣、喝彩。  申论也好,演讲也罢,如果刻意而为,总会给人一种“套路”“模式化”的感觉,只有尝试跳出理论模板的条条框框,用谈心的心态来对待演讲,用与命题人、阅卷老师对话的心态来对待申论考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生活发现能力、总结能力,才能真正的将自己的生活、工作与演讲(考试)对应起来。届时,你会发现,很多的东西都是顺势而为,很多的素材、经历都能为你所用。

4、要提高申论和演讲能力如何着手?  1,树立信心。  没有天生的演讲家,也没有天生的申论高分者。没有学不好的演讲,也没有提不高的申论。那些“我不行”“我基础差”不过是你粉饰自己的借口而已。  谁不是从失败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我能,是一种态度!“我能”之后不断想办法、努力,是一种修养。  不到最后一刻,请不要屈从!站起来,去尝试,我们的信心也会一点点积累。  2,内外兼修。  外,是指前人总结的方法、理论。  内,是指自我独立思考、个人修养和习惯。  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通过课程、资料和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注重对生活、工作、学习的总结,多思考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培养自己从小事、微不足道的事中抽离关键点,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3,善于模仿借鉴。  见贤思齐!他人的成功我们不一定也不需要复制,但能为我所用!  要靠近高手,最好的方法是向他学习,模仿、研究他们成果的途径、方法。正如日本、韩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主动来到中国,扎实研究张继科、马龙等超一流高手的打法、技术特点,在模仿中寻求超越的可能,尽管最终并不一定能达到超一流的水准,但却可以快速跻身世界一流。  好吧,找两到三个模仿的对象吧!这是快速提升的开始。  4,勤于实践。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这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的终极问题,终于有一天,王阳明先生大吼一声,别吵了,我们要知行合一!  从魏晋南北朝到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已经用一次次实际验证了“清谈误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演讲也好,申论也罢,理论如果只能停留于脑海,那必定是“空中楼阁”。动起来,就算实践、练习中遇到了困难,那也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