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有好多可以代指中国的词语至少写九个
九州、华夏、中华、神楂恶职卒州、赤县、震旦、函夏、中夏、禹迹、禹甸。
一、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禊耗髻编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又称为“汉地九州” 。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
二、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 ,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到现代,将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统称为华夏。
三、中华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四、神州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後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汉代以後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其范围相当於汉地,又有“东夏”、“南夏” 、“西夏” 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五、赤县
赤县,指华夏、汉地、中国、中土。天下共有九大洲,神州为九大洲中的一个洲,名为赤县,赤县又分为九个州。赤县之九州即禹之序九州。
赤县即炎帝统领之地。相传古代炎帝统辖的土地称赤县,黄帝统辖的土地称神州,后来统一起来称为“神州赤县”或者“赤县神州 ”,位於大陆的东南部,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六、震旦
古代印度人称中国(1900年前后日本也有这样称呼的)
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罗生门》:内功听人讲震旦的事,说是蜀汉的刘玄德耳大超长,不禁喟叹:长的若是鼻子,自己不知多宽心呢。
七、函夏
函夏,古汉语词汇。《荀子》解释即为“中原”。
八、中夏
释义:1、指华夏;中国。2、指中原地区。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文选·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吕向 注:“中夏,中国。”
九、禹迹
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旧迹。"
十、禹甸
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
禹甸(英The ruling field of the emperor Grant Yu),"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毛传:"甸,治也。"朱熹集传:"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辟,而我得田之。"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函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