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怎么走出质量困局
1、 据调查,目前我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2012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7704人,已超过本科生7650人的招生计划。华中科技大学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7652人,本科生7500人。清华北大两校的研究生总数已超过本科生,其中清华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0.61:1。2013年,全国高校的这一趋势还在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王梅祥在今年两会中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分析,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热潮中,我国很大比例的高等院校不切实际的确定了“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而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研究型大学”的考核指标是在学研究生人数和在学本科生人数的比例。“为了达到‘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在缺乏具有创新性思想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缺乏科研课题任务及科研经费、缺乏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手段的情况下,仍然招收并且盲目扩大招收了大量的研究生,在这样‘几无’环境下培养的研究生,其质量很难保证。” 2008年,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示,我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还有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甚至达到30人。而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3人,5-6人已属较高水平。 此外,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关系到优秀生源的选拔,对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硕士生入学考试除英语与政治科目实行全国统考外,部分专业课亦为全国统考。“专业课统一入学考试,诱发了本科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影响到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曾在往届两会上表示。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缺乏淘汰机制,严进宽出,有说法称“只有考不上的研究生,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在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研究论文上,许多高校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要发表论文,不切实际的论文数量要求导致泡沫论文满天飞,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现象屡见不鲜。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高质量的却很少,有统计显示,我国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毕业考核也看学位论文,而论文答辩中由于许多人情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少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通不过的情况。”查建中告诉记者,在国外,发达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生淘汰率在30%-70%之间,而我国各培养单位每年淘汰的研究生基本上是个位数,两者之间的反差极大。
2、 从国际经验看,没有淘汰的研究生教育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委员表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学风浮躁,是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研究生激励和淘汰机制,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3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将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取消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解士杰表示:“研究生教育非义务教育,收费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如何确保每位录取的研究生顺利入校和安心科研。”解士杰认为,不管家庭穷富,研究生年龄一般偏大,甚至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不可能再向父母伸手。“《意见》虽同时指出,我国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但这些措施都隐含了短时效应,很多导师都是希望学生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课题做规划、调研、实施等,不可能年年出成果。如果学生依赖年年考评的奖助金生活,势必使他更加浮躁和急功近利。”解士杰建议,研究生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导师应增加研究生的劳务报酬。 王梅祥建议:“参考学科评定结果,并根据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度削减一般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招收名额指标,杜绝低水平低质量研究生的产生。” 刘玉岭提出,研究生教育大力提倡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应仅是课堂上的宣讲,更多的应该是在实验室中的寓研于教、寓干于教,帮助学生摒弃些浮躁情绪,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刘玉岭建议要制定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学校要促使研究成果的实用化,使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力,实现科研素质的最佳表现和科研能力的充分展示。 一些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研究生教育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的大学文化和学风。此次《意见》规定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毕业出口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