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如何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都不缺乏对孝的教育,而且“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在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其首篇之一《释训》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为友。”《辞源》对“孝”字注释的第一义为:“旧时称善事父母为孝。”《尚书·尧典》:“克谐为孝。”《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因此可以说,“孝”字的注释义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在现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孝道教育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传统孝道被赋予了以下丰富而具体的内涵:第一,珍爱生命,善待自己。第二,无违于礼,顺从父母。第三,感恩知报,敬养父母。第四,继承遗志,建功立业。
新形势下,高校应审视教育对象的特点及施教场所,开展长期的教育与培养工作,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孝意识,培育大学生的孝情感,引导大学生践行孝行。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加强孝德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行孝意识
我们要想让孝德的教育价值能在现代条件下得以实现,就要重视孝德的认知教育,提高学生对孝的理性认知与道德认同,进而指导学生行为。为此,学校应结合本校实情,因势利导,开展孝文化的学习和讨论。具体可尝试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学校可结合本校实情,把孝文化纳入课堂教学,编写孝德教育教材,通过课堂教学宣扬孝的文明史,讲述孝的感人故事,使学生了解孝德传统,感悟孝德真谛。二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孝文化。学校可通过举办孝文化演讲比赛、孝文化知识大赛、孝文化征文、收集当地民间孝子故事等,强化广大学生对孝德的认识和理解;或可以橱窗、广播、校报、校刊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优秀孝文化的魅力,陶冶学生心灵和情操。三是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班团活动等开展孝文化研讨,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增强对孝的道德认同感。四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创建孝文化网站,并以此为平台开展交流,充实孝文化知识。
(二)推进孝德情感教育,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
孝是一种最本真的感情和行为。高校孝德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通过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孝行故事,树立典型事例,开展主题教育,来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真情,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创设孝德教育情境,引导大学生践行孝行
孝行实践是孝德教育最重要的一环,“知孝”而不“行孝”是孝德教育的失败。高校应创设教育情境,从实践入手,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具体可开展以下活动:一是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福利院或社区孤寡老人家中以各种方式为老人们送去关爱;前往孤儿院、聋哑学校举办活动向小孩传播爱意;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小组走进社区,向社会宣传敬老爱老美德。二是学校可依托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举办一些形式活泼而意义深刻的活动,情行并重,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三是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参与的方式,开展校园孝子评选活动,发掘大学生身边的孝子孝行,并通过校内外媒体对其人其事进行宣传报道,开展大讨论,树立典型,塑造榜样,甚或作为对学校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列入校史,让其成为“活”的教材,影响一届又一届学生,进而打造出本校的德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