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录取线差排序表使用方法
1、计算考生分数线差。根据考生高考分数(或估分)及当年各批次控制分数线(或估测的各批次控制分数线)计算考生分数线差。假设河南2007年度理科考生A,高考分数630分,若河南2007年度一本理工类控制分数线为570分,则该考生相对于一本控制线的分数线差是60分(630-570);若河南2007年度一本理工类控制分数线为590分,则该考生相对于一本控制线的分数线差是40分。 对于知道分数及分数线后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考生的分数线差很好计算,并且是一个确定的值。但对于考前填报志愿或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千万不能只将考生定位到一个固定的点或线上,而一定要将考生定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除把握住考生的基本水平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考生最好的可能和最差的可能,即在计算出考生的基本分数线差的基础上,也要计算出考生的最高分数线差和最低分数线差,以便制定科学的填报策略和方案,确保万无一失。如某考生平均具有40分线差,最好时可能具有60分线差,最差时可能仅具有20分线差。这一点,对于成绩不太稳定的考生尤为重要。
2、确定可选院校范围。根据考生的分数线差确定可选院校的大致范围。假若按线差60分给考生A选择院校,则应根据线差60分,与一本理工类《排序表》第“A”列的“2007参考报考线差”进行比较。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说,凡该列“2007参考报考线差”指标等于或小于60分的院校(第11号——中山大学以后的院校)都可列入可选院校范围之内。当然稍高于60分的部分院校也可列入其内,只不过是在一般情况下,考生的分数线差比A列的“2007参考报考线差”大得越多,录取的概率就越大。
3、调整拟报院校的参考线差。主要是根据第1-4列的“历年录取误差”对拟报院校第“A”列“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的可靠程度逐一进行判断,并据此调整报考的参考线差。1-4列的误差数据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某年录取误差=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 + 某年控制分数线 - 某年一志愿100%调档线(或最低分) 例如:北京大学理工类2006年的录取误差=98+590-660=+28分;2005年的录取误差=98+568-648=+18分;2004年的录取误差=98+589-685=+2分;2003年的录取误差=98+575-647=+26分。 这些误差数据的含义就是:2006年如果按照98分的线差报北京大学理工类,能录取,并且会高于北大理工类当年最低录取分28分被录取;2005年如果按照98分的线差报北京大学理工类,能录取,并且会高于北大理工类当年最低录取分18分被录取;2004年如果按照98分的线差报北京大学理工类,能录取,并且会高于北大理工类当年最低录取分2分被录取;2003年如果按照98分的线差报北京大学理工类,能录取,并且会高于北大理工类当年最低录取分26分被录取。 所以“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告诉我们应该按多少线差去报,而“历年录取误差”数据则告诉我们这样去报在往年会产生多大误差。显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历年录取误差”情况,来调整今年报考各院校的参考线差。可按以下几种情况分别处理: 1、如果院校各年度的误差数据都为正数,且都具有一定的分数余量(如15分以上),那么,可以认为“A”列的“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是可靠的,可以直接作为我们今年填报该校的参考线差。如一本理工类第21号院校——北京理工大学。 2、如果院校各年度的误差数据都为正数,且都偏差较大,那么,可以将“A”列的“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减去一个合适的数,使误差最小的年度仍能保持一定的分数余量(如不少于15分),作为我们填报该校的参考线差。如一本理工类第57号院校——郑州大学,就可将其“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30分减10分,按20分左右的参考线差填报该校。 3、如果院校各年度的误差数据有正有负,且都偏差不大,那么,可以将“A”列的“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加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负误差最大的年度也能具有一定的分数余量,作为我们填报该校的参考线差。如二本文史类第33号院校——河北经贸大学,就可将其“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38分加10分以上,按大于48分的参考线差填报该校会更有把握。 4、如果各年度的误差数据有正有负,且都偏差很大,那么,就必须结合您对该院校当年录取线差变化趋势的定性判断来确定。这就是所谓明显具有“大小年”特征的院校,必须先对其将是“大年”还是“小年”作出基本判断(多为自己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就是“赌”),再按上述方法或加或减一个合适的数后,确定填报该校的参考线差。如二本理工类第2号院校——南京邮电大学即属此类。 将通过以上方法确定的参考线差再与考生所具有的分数线差一一比较,就能很容易地筛选出哪些院校门槛太高,不适合填报;哪些院校门槛适中,适合填报;哪些院校门槛太低,不屑于填报。
4、 麻质跹礼例:假设为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河南理工类考生张某,高考估分630分。填报步骤简介如下: 1.判断今年理工类一本控制分数缏堋垌胯线。主要听取高中学校的判断和建议(凡估分填报志愿的省份,高考后各地区高中学校都会互相沟通,对各批次控制分数线进行会商,并将会商结果通报给考生,误差一般不会超过5分)。假设会商的理工类一本控制分数线为580分。 2.计算考生高考线差。线差:630-580=50分 3.分析考生高考线差的可信度。即根据其平时成绩判断(参见第 页志愿指导篇——操作方法介绍——方法2:怎样给考生准确定位)。假设其平时各次考试的线差也在50分左右,成绩波动不大,则可按50分的报考线差筛选院校(如果平时成绩高于或低于50分线差,则应充分考虑平时的成绩,确定合乎实际的报考线差)。 4.确定可选院校范围。查表1,可知第17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为50分)到第57号——郑州大学(“2007年参考报考线差”为30分)都可以作为预选范围(通常可将考生报考线差减20左右分来确定范围)。当然稍高于50分线差的部分院校只要具有足够的正误差也可考虑。 5.判断报考各院校的风险。主要根据1——4列“历年录取误差”数据分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第17、18、20、22、25、27、29、30、37号等院校误差数据不太稳定,各年度录取线差波动较大,因而报考风险也较大,而第17号、57号之间的其它院校应该有一定的把握。这样,第一志愿报考院校即可根据考生好恶在这个范围内选定。 6.选择第二志愿院校。应从131号以后寻找那些往年各个年度都没有在第一志愿完成招生计划且缺额较多的院校。如第131、146、150、161、162号等院校就基本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