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凤凰平台之旅
2013年5月2日夜,我从广州出发,经湘西吉首市中转到达凤凰平台。
为什么要到凤凰平台城,这个问题我从坐呼鳏魇杰上西行列车一直到返回广州,都没有弄清楚。如果说,为了我所喜爱的作家沈从文和他的书,为了书中的那条河,为了 “翠翠”和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么,这种想法未免幼稚:明知道文学虽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真实,踏上别人的旧地,却永远无法重温别人的旧梦;如果说,为了另一个名人画家黄永玉,说实在的,他的作品中凡是描绘故乡小城的我都没有看过;在到达凤凰平台之前,对其风景,我几乎未作过具体的勾勒和想像。
在告知好友们我将启程凤凰平台时,我一般是这样说的:“想到那个边远的小城里住几天,租一间靠近河边的木屋住下,每天看日出日落,看小河流水,看市井百态┅┅”我的要求实在不高,也许,只为暂时离开这个拥挤的大都市。
及至到了凤凰平台才知道,即使这样的要求还是太理想化,结果只让我部分地实现了这些愿望。可幸的是,在旅途中一度很失望很疲惫的时候,我从小城那种缓慢而悠长的生活节拍中,渐渐学会平息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欣赏和体味一些忽略了的细节。而今想来,却正是这种心态和这些细节,使得此行过后依然值得回味与重温。
凭心而论,凤凰平台的水确是很美的;倚着这条河水而居的古城人家,虽然与从文先生所述已相差甚远,但留存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就像河中的卵石一样,虽历经川流不息却更深地埋藏于河床底下。我在小城停留的一天里,曾三次沿着河道顺流逆流,然后静坐河边,感受时光的无情以及它遗留的余风余韵,感受着小城曾有的乱世中的平静以及现有的治世中的微澜,想起法国作家普鲁斯特那本巨著的名称——《追忆逝水年华》,此刻,怕是因这小城变迁而生的心境的最好写照了。
“真的历史是一条河”,这是从文先生在《湘行书简》中说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集子,真难以相信在20世纪三十年代那样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竟然可以将湘西的水,以及水边那些“潮湿的哀乐人事”写得这样美!我唯一能找到的理由只有爱,对家乡,对妻子,也许还有对个人的社会理想的爱,才助就了这些文字的产生。多年以后,有那么多的人因为受到这种爱的感染,不远千里前来寻访。也许不少人都失望离去,但至少,没有人会由此而否定先生的文字。
我最终还是成为寻访者中的一个。不管来前怎么否认是因为那些文字而来,但无庸置疑,最终给我感触最深的,依然是那些文字所描述的一切。所有的悲欢都已随水而逝,另外的悲欢又在水边上演,流水见证了一切。当我坐在河边静看缓缓流水的时候,渐渐发觉,它是一本太丰富太厚重的史书,我永远也读不完,读不懂。
以下的文字大多是旅途空暇时的记述,很零散很片断式的,只为把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现在读来,有点像小时候初学写日记时的大忌——“流水帐”。不过,既然说的是水边的故事,就由它做“流水帐”吧,实在不想再精雕细琢。
(一)未带地图的旅人
5月3日下午6:00
广州——张家界——吉首——凤凰平台,大半天颠簸在路上,到达时已近黄昏。
记得萧乾有本散文集名叫《未带地图的旅人》,这次我竟也潇酒走了一回。一路上,我没有随身的地图,只知道要往凤凰平台,至于往哪个方向,有多远,怎么走,完全没有概念。
结束不带地图的行程,是到了凤凰平台后,竟是为了查找旅馆,因为我差一点找不到容身之地!这在我多年来的旅途中,算是破天荒第一次了。
先是沿着小城各街道的住宿场所挨家挨户地问;后来,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用手机拨遍了旅游地图上所有宾馆的总台,得到的答复仍然是“客满”。
情急之时,想起一位网友也在这几天前来凤凰平台,拨通她的电话,得知她果然就在凤凰平台,而且,她所住的旅馆还有一些临时的铺位。待赶过去安顿下来时,夜幕已降临。
感谢网络。这两年来它几乎取代了传统的地图,指引我南征北战,包括去年五一到稻城。看看凤凰平台城的街头,不出几十步便能看到多间“网吧”——这车水马龙的大街,潮水般的游客和星罗棋布的“网吧”——怎么也无法跟“边城”联系在一起了。
(二)不眠的夜晚
5月4日凌晨1:00
我终于来到了这个边城凤凰平台。然而,此刻的感觉,就像拿到了一本渴求多年的书,在匆匆浏览一遍后,突然丧失了仔细阅读的兴趣。
这一天本已身心疲惫,好不容易入住这间简陋的旅馆,我还是想着来时信誓旦旦的“水边木屋”。现在,只能凭想像去体会“波心动,冷月无声”的光景了。
10:30时曾试图入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被手机的振动催醒,那头是姐姐很兴奋的声音,告诉我她现在到了福建的长汀:“听说过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吗,一个是凤凰平台,一个是长汀,瞧,我们各在一头呢!┅┅”
这之后好久,再无法入睡。
想像中的小城应该是怎样的安静与寂廖,这儿却不是。也许是房间隔音太差,已到夜阑时分,我还是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绝于耳:脚步声、交谈声、停车声、叫卖声、水(龙头)流声┅┅夜空中弥漫着一股烦嚣与燥动的气流,每一种声音都在叩击着不眠之夜很脆弱的心门。
想起沈从文的小说《长河》,这一篇与他的其它作品风格迥异,却最最正视现实的社会问题。不过,在《长河题记》中,他还是将读者安慰了一番:“所以忠忠实实地和问题接触时,心中不免十分痛苦,唯恐作品与读者对面,给读者也只是一个痛苦印象,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
从文先生的牧歌实在太动听,以致那么多的人梦里寻她千百度。土匪那么可爱,妓女那么痴情,船夫水手们无一不善良忠厚——先生真的是这样认为,还是借文字寄托些什么呢?
美由距离而生,也需要距离维系。在灯火阑珊处找到的那个人,未必就是千百度众里所寻的那一个。至少现在看来,我所见到听到的凤凰平台,实在不是那个想像中的凤凰平台。
(三)河边看水
5月4日下午6:00
一天里,这是第三次来到这条河边。
阴天伴几阵小雨,看不到日出与日落。
河水表面上很平静,但从横过江心的小落差来看,想必流得很急,河床很深。
凤凰平台古城就倚着这条沱江而建,河的两边有城楼、城墙和狭窄的街道。街道每走几十步,屋角边便有石梯曲折伸向河边,那是个狭小的船码头。
虹桥横跨于不足三十米的江面上,以东全是吊脚楼,古木森森;以西到北门城楼是砖瓦筑的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它们的倒影合着两岸的青山绿树装饰着一潭碧水,使河水多了几道风景和韵味。
从早晨到中午到黄昏,我一次比一次觉得,这河水确有那么点道不出的“灵性”。
早上走的是河北面的街道,有点晨雾掩映;中午时走的是河南面的街道,商旅繁忙,游客太多;傍晚时的景致最好,我就这么静坐河边,看小河流水和市井百态。
这儿处在北门城楼下,有小城最繁忙的码头,和一条横穿江心的独木桥。
码头边,大多数小船都已靠岸,船夫们正悠闲地坐在船边相互敬烟,吸烟,交谈。
撒网的渔夫正在慢慢地收网。
河边的石级上一群洗衣的妇人在劳碌,用洗衣棒使劲地拍打,洗过的衣服装入箩筐。一个古稀老妇,就蹲在离洗衣妇不远的河边,精心擦洗着一筐绿油油的小白菜。
独木桥上走着南来北往的人,不时经过背挑箩筐的苗族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