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粥的信息

2025-04-11 04:33:27

基本信息

【拼音】:zhōu

【注音】:ㄓㄡ

粥的图片(18张)

【部首】:米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2

【五笔86】:XOXN

【五笔98】:XOXN

【仓颉】:NFDN

【郑码】:YZUY

【电码】:4728

【四角号码】:17227

【UNICODE】:7CA5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弓米

汉字部件分解: 弓米弓

笔顺编号: 515431234515

笔顺读写: 折横折捺撇横竖撇捺折横折

详细解释

zhōuㄓㄡ会意。从米,从二弓。“米”指米粒,“弓”意为“张开”、“扯大”。“米”与“二弓”联合起来表示“把米粒从左右两边同时扯大”。本义:用火和水把米粒体积增加到最大时候的米饭。

◎ 用米面等食物煮成的半流质食品:小米~。

◎ 像粥的东西:泥~。乱成一锅~。

yùㄩˋ

◎ 古同“育”,生养。

◎ 古同“鬻”,卖。

英汉互译

congee porridge

方言集汇

粤语:zuk1客家话:[宝安腔]zuk7[台湾四县腔]zuk7[客语拼音字汇]zug5[沙头角腔]zuk7[东莞腔]zuk7[陆丰腔]chuk7[客英字典]chuk7[海陆丰腔]chuk7[梅州腔]zhuk7

《康熙字典》

《未集上》《米字部》 ·粥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6《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之六切,音祝。糜也。《释名》粥濯于糜,粥粥然也。《礼·月令》仲秋行糜粥飮食。《风土记》天正日南,黄钟践长,是日始牙动,为饘粥以养幼。《南越志》卢陵城中有井,半靑半黄,黄者甜滑,宜作粥,色如金,似灰汁,甚芬馨。 又豆粥。《后汉·冯异传》光武至饶阳芜蒌亭,异上豆粥。《晋书·石崇传》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 又茗粥。《茶录》吴人采茶煑之,名茗粥。 又楡粥。《唐书·阳城传》隐中条山,岁饥,屑楡为粥。 又天有粥?。《天文集要》玉井主粥?。 又凉州以粥为罗闍。《异物志》高昌僻土,有异于华,寒服冷水,暑啜罗闍。 又《说文》本作鬻。今俗作粥。《前汉·文帝纪》吏廪当受鬻者,或以陈粟。《注》鬻与粥同。师古曰:黄帝始烹谷为粥,周谓之饘,宋、衞谓之餰。 又姓。鬻熊,周文王时人,省作粥。楚有粥权,卽熊後。 又粥粥,谦貌。《礼·儒行》粥粥若无能也。《疏》粥粥,柔弱专愚之貌。《注》亦作羊六反。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余六切,音育。《前汉·礼乐志》粥粥音送。《注》粥粥,敬惧貌。师古曰:粥,弋六反。 又北狄名。《史记·五帝纪》黄帝北遂荤粥。《注》粥,音育。 又卖也。《礼·王制》田里不粥。《荀子·儒效篇》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 又《韵会小补》靡为切。?也。通作靡。 又叶职律切音。《蘇辙·锺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闲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粥。

中国粥文化编辑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

粥文化

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炖法编辑

做养生汤的材料(20张)

常言道:“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常说秋冬是“进补”的大好时节,称之为“补冬”。其实春天更应注意饮食调养,以保健康。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意思是人体的生理机理应与四季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应。

如今有了电子炖盅,早上上班前放料炖汤,自动保温,下班回家就可以喝了,炖起汤来似乎容易了很多。不过要做出一盅上好的炖汤,还要讲究一些小秘诀,梁师傅向我们透露了一些炖汤秘诀:

炖汤虽然材料是全部放进盅里炖,但放置的时候有讲究,先放肉垫底,再把药材、配料放在上面来炖,汤水会更加清澈。盅外的水不要贪多,因为水太多,会在煮开时渗入盅内,冲淡汤味。

然后要掌握火候。电子炖盅可以不用看火,一劳永逸,猛火煲足3小时。但如果有时间看火,还是前半小时要用猛火,使盅内的水炖开,之后可以收为文火,这样同样炖3小时,汤味更足。

汤料的处理一般很简单,不过如果有水鱼、水蛇一类带比较浓腥味的肉类,炖之前就一定要沸水,再加入姜片辟味。

有些北方人煲汤认为要加香料,诸如葱、蒜、花椒、鸡精、味精、料酒之类。事实上,从广东人煲汤的经验来看,这些香料大可不必。如果需要,一片姜足矣。喝汤讲究原汁原味,只要煲得时间合适,汤的鲜美味道自然会飘溢出来。

汤,是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最富营养、最易消化的品种之一。一般是指以水为传热介质,对各种烹饪原料经过煮、熬、炖、氽、蒸等加工工艺烹调而成的汁多的、有滋有味的饮品。不仅味道鲜美可口,且因为营养成分多半已溶于水中,故极易吸收。

烹饪属于文化范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的遗产。作为这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汤,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季养生编辑

春季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养生的最佳时机。医学上认为,春养于肝,夏养于心,秋养于肺,冬养于肾,所以春天进补,重在养肝。

春季唱汤宜选用较清淡、温和且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养。

偏于气虚的人,可多选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煲汤,如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鹌鹑肉、牛肉、瘦猪肉、鲜鱼、花生、芝麻、大枣、栗子等;偏于气阴不足的人,可选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来煲汤,如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鸭肉、兔肉、蛙肉、龟肉、甲鱼等。另外,春季饮食还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荠菜、芹菜、菠菜、马兰头、枸杞子、香椿头、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等作用。

夏季

夏天,酷热天气使人体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体液,并消耗了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很容易感觉到身体乏力和口渴。这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通常会影响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会感到,笺虚或气阴两虚。根据中医“虚则补气”的原则,夏天饮食也应该注意进补。

夏天进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一般以清淡的滋补食品为主,如鸭子炖冬瓜就是夏天食补之佳品。另外,如瘦猪肉、鲜瓜果、芡实、绿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补的食疗佳品。

秋季

初秋之时,食物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古代医学家认为,秋季,草木零落,气清风寒,人体容易受疾病的侵扰,所以此时宜进食滋补的食物。

中秋炎热,气候干燥,容易疲乏。此时应多吃新鲜少油的食品,其次,还应多吃含维生素和蛋白质较多的食物。现代医学认为,秋燥症应多食含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类营养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养血润燥,从而提高抗秋燥、抗病毒的能力。

晚秋季节为心,肌梗死的高发病期.高血压病人在秋冬之交时血压往往较夏季增高,因此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障碍。此时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等营养素的食物,这样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秋天宜收不宜散,因此秋季煲汤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煤。还需注意的是,夏季刚过,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此时不宜进补过度,以免过极伤胃。

冬季

进入冬天,又到了进补的最佳时节。现代医学认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万物处于封藏状态,是一年中最适合饮食调理与进补的时期。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冬季煲汤进补应顺其自然,注意养阳,以温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同时因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很大,在选择冬季进补的方案时,应因人而异。如形体偏瘦、性情急躁、易于激动者,应以“淡补”为主,采用滋阴增液、养血生津的食材煲汤,禁用辛辣等食物;而形体丰腴、肌肉松弛者,宜采用甘温食物,忌用寒湿、冷腻、辛凉的食物;脑力工作者,则宜多进食有益心、脾、肾三脏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蛋类、海产品、新鲜的蔬果等。

小儿养生编辑

炒扁豆淮山粥

春季,广州开始进入多雨潮湿的天气,很多小孩这个时候身体抵抗力较弱,精神欠佳,动不动就说“好累啊”,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脏腑学认为,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肝胜脾(木克土),以致脾胃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因此很容易引起水湿内困,加上春季阴雨绵绵,外湿困阻脾胃阳气,引起人体血气运行不畅,经脉不通,所以才会感到疲乏、嗜睡,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春困”。脾虚困湿是春困的主要原因。

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幼儿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不要吃太凉的事物,应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并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排出。另外,家长还应让孩子多进食健脾去湿的食物。

健脾的食物有: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小米、莲子、苋实、猪肚、鸭、鹌鹑等。

去湿的食物有:鲤鱼、木棉花、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米、扁豆、冬瓜等。

赤豆鱼汤

功效:补脾、利水、消肿,其作用为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

生鱼一条、宰净,冬瓜(连皮)500克,赤小豆60克,葱头5个,煲汤,不放盐。

苋实老鸭

功效:滋阴养胃,健脾利水。

苋实100~120克,老鸭一只,宰净,苋实放鸭腹内加水文火煮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淮山粥

功效:健脾养胃。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儿减半。

猪舌汤

功效:清润滋补,宽中下气,可除春寒去湿困。

萝卜750克、莲子50克、苋实25克、蜜枣3个、猪舌500克、猪骨750克。

鹌鹑汤

鹌鹑汤

功效:健脾开胃。

鹌鹑一只、党参15克、淮山30克煲汤。

另外,还有土茯苓赤小豆鲫鱼汤、绵茵陈煲鲫鱼、赤小豆煲鲤鱼、猪肚粥、冬瓜煲老鸭子等,均有一定的健脾去湿功效,家长们可根据需要给小儿服用。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58
  • 阅读量:80
  • 阅读量:49
  • 阅读量:38
  • 阅读量:40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