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由哪些误区的地方
1、误区一:学前班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真相:孩子过早学习容易引发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数据显示,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比“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而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的”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多10%。
2、误区二:“考得好就给奖励”能有效激励孩子?真相:数据显示,买礼物、给零花钱这些物质奖励与孩子的成绩优秀程度,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事实上常以物质手段作为激励和表达爱的方式,往往容易对子女造成误导,使他们将父母关爱简单化为物质的满足,从而掩盖、转移或者干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
3、误区三:只有听话的孩子成绩才会好?真相:与一味听从父母安排相比,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家庭中更多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数据显示,“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0%。事实上在民主、友好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继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4、误区四:是否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学习好坏无关?真相:调查显示,与家人共进晚餐,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进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小学生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也密切相关,选择“从不”、“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例分别为17.74%、27.35%和39.19%。
5、误区五:让孩子多看书、父母经常耍?真相:父母爱读书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阅读习惯,而学业水平较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相对更多。数据显示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31%,高于“看电视、玩电脑、手机”(27.43%)、“朋友聚会、大牌娱乐”(24.90%)等家庭。
6、误区六:择校能提高孩子的成绩?真相: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享有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实际上调查数据却表明,“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业情况相差甚微,成绩优秀的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其他学业水平中,二者的数据也较为接近。
7、误区七:教育孩子只是妈妈的事?真螽啸镥释相:数据显示,超过51.98%的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教育孩子,仅一成家庭是父亲承担主要教育职责。实际上,父亲在孩子教施仿脊饬育,尤其四男孩子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调查显示“爸爸经常和孩子做的事”对小学生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爸爸能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如下棋、迷宫、数字猜谜等)”的占比最高,为58.23%。
8、误区八:零花钱怎么花是孩子的事情?真相: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随自主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提高,其学业优秀的比例也直线上升。53.30%学业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会将零花钱“攒起来,有计划的花”,比成绩较差的小学生高17.97%;相反,随心所欲,给多少花多少的学生中,成绩较差的为13.91%,学业水平较优秀的仅为3.12%。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科学的管理和使用零花钱。
9、误区九:只要成绩好,不做家务也没关系?真相:做家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自理能力强的小学生学习能力也会增强。那些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7%,而持有“孩子应该做些家务”观点的家庭中,此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悬殊。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