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学习指导:要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1、重视受力分析许多同学学到目前为止,学习物理困难很大的原因往往是受力分析这步出现了问题,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这一步错了,后面列表达式、解方程组费了很大的工夫那都是徒劳的。而高中物理题情景中往往有几个物体(如:物体放在斜面上,人站在电梯中等等),学生往往不先去明确你想分析谁从而对这个物体受力分析,所以经常出现用不是一个物体受到的力进行比较,因此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是重要的。定完研究对象后,力要分析全,做到不多力、不少力。目前涉及到的性质力只有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分析时按一定顺序即不易出错:先重力,再弹力,后摩擦力,且建议要分析弹力就把可能受到的所有弹力都分析全(即与它接触了的物体都可能对它施加弹力),而不要弹力、摩擦力穿插分析。
2、边做题边总结规律每一部分的问题都有常规的思维模式,要做到每做一个题总结这个题属于哪类题,为什么这么去想,从而心中有数。如:到目前为止,力学题中物体从运动形式上分有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和非平衡状态(变速运动),平衡状态的物体即列F合=0,非平衡态列F合=ma。两种情况都要表示出合力,如何求合力,物体受到多个(三个或三个以上)力时,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平衡问题的正交分解,正交轴通常取让较多的力落在轴上,列FX=0,FY=0;非平衡态的问题正交轴沿运动方向(X轴)和垂直于运动方向(Y轴),列FX=ma,FY=0。剩下就是解方程组的问题了,你做了这么多的力学题可以总结出几乎所有的题都是这样去处理的。再如,从研究对象上分析,有一个或多个的,是否总结到多个研究对象的只要加速度相同,则整体法先入为主,再结合隔离法,而一旦加速度不同则必须隔离法挨个分析,而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间的联系则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再比如,许多同学觉得运动学学了那么多公式,基本规律和导出规律共有十多个,那你是否总结过,其实绝大多数的问题用三个基本规律就可以解决了,三个基本规律各适于哪种情况,你是否在做题时注意过?如能经常的总结体会,就会觉得一切问题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
3、求解问题莫心急 有些问题看上去说了很多,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别着急,先看结论要求什么,如问题求位移,想到能求出位移的基本表达式,(S=v0t+at2/2或2aS=vt2-v02),根据题中所给已知量恰当选位移表达式,看要想求位移需求哪一物理量,再由已知看有什么条件还没利用,如某种情况下物体匀速,则马上列平衡方程,这样两头往中间夹,思路就逐渐清晰了。
4、要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有的同学认为某个题上课听老师讲,明白了,课下就不再思考了,其实不然,如果你课下重新独立再做一遍,你会发现推导的过程中仍会存在几个思维断点,有拿不准的地方,也就是听会和自己会还差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自己曾做错的题更要听完以后重新独立思考。再者,对于定理定律的掌握有浅、深两个层次,上课听懂后,通过习题的应用才能深层次的熟练把握它,所以做题是物理学必要的一个环节。有的同学总凭感觉,直觉下结论,下一些“好像”、“差不多”的结论,这是物理的大忌,每一结论的得出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养成一环扣一环的严谨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