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朝三暮四”想到的读书方法

2025-04-12 18:35:18

笔者的爱好是看韩剧,不过一般都是自己偷偷看,因为中国大陆的青年们特别是男性,总认为看韩剧是一种脑残行为。所以笔者是自己愤窜成髋偷偷看,在B站一边看弹幕一边看剧,以显示脑残的不止是我一个人。

这一天看的时候,剧里的角色说出了一句“朝三暮四”,这里先解释一下角色说出这个词的背景。这位角色首尔大(类似于国内的清华北大)毕业参加工作,却总是见到高中学历的同期(同一批次进入公司的同事)风头鼎盛,心理渐渐不平衡,另外一位同期劝导他,虽然现在大家际遇不同,最后总都是一样会有成绩的,于是角色总结了一句“朝三暮四”。到这里,弹幕突然热闹起来了,“朝三暮四怎么会是这么个意思?棒子们果然没有学问。”“成语没学好,就不要显摆啊!”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飘满了屏幕。很明显这里角色说的朝三暮四跟我们的理解有着大大的出入。

且不管韩国人怎么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回归到成语本身。

朝三暮四出自于《庄子.齐物论》。说有一位很爱猴子的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养的太多了,家里的粮食都要吃完了,于是决定对它们限量供应粮食,又怕猴子们不高兴闹事,于是主人就先跟猴子们说:“我们每天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好不好啊?”猴子们纷纷表示不满,因为它们觉得怎么晚上少了,你是不是偷吃了?于是主人又说:“那我们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猴子们一看晚上比早上多了一个,于是纷纷表示满意。这里就是故事的起源。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于是猴子们的喜怒就显得很可笑。故事中的老人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们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们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我们从小到大的认知里,朝三暮四的主角好像变成了猴子,一会说早上要三个,一会又说要四个,立场不定,反复无常,其实颇有点朝秦暮楚的意思,不难看出,现代人已经忘记了它本来的意思,就像很多已经失传的古文明,连最基本的成语也渐渐被现代人蒙上了现代的面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是什么让我们丢掉了传统呢?是它们艰涩难学,还是已经落伍淘汰?

其实不然,大家都知道我们从很多地方都能学到成语,成语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它通常都有来源,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点像西方的寓言,却仅仅用几个字来表达原意,可谓短小精干。并且在现实社会里它们也都可以运用自如,并不像他们的年龄一样老朽不堪。

症结在于现代人大多不求甚解,就好像幼时认识的字不多,大人却常爱考我们:“这是个什么字啊?”对于不认识的字很多人不会说我去查字典,而是大概的认半边字,所以有了很多“水浒”念成“水许”的笑话。

笔者的一位老师曾经教导:“读书先要把书读厚,然后再把书读薄。”小时候听到这句话,很单纯的以为是要把书多读几遍,这样书旧旧的也就厚了,等到长大后再久违的读到一些专业书的时候才明白,读一本书其实是需要读很多书来辅助的,就好像我们看到美剧里面,学生们总是在开学的时候就拿到长长的书单,老师会介绍跟学科知识相关的书籍,让他们去阅读,以便在讲课的时候不用再化更多的时间来解释名词意思或者科研背景。

我们把读书看的太简单了。

我们总觉得读书快就是一件不错的本事,最好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却忘了看完之后我们通常就扔到一边,不求甚解。我们不是复印机,单纯的不忘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读厚”是为了“读薄”,只有将书中的字字句句弄清楚搞明白,才能真正抓到作者的核心,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才是真正的把书“读薄”,读明白了。

更何况我们读书实在是读的太少了。

笔者借此以明确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大家共勉。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