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儿童的行为矫正方法

2025-04-19 04:23:17

所有的行为遵循一个原茸垂扌馔则:勉强成习惯,习惯一旦被打破,七天就会被打破习惯。(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认知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改变技术”、ABA脱胎于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从外到内),认知行为疗法是(从内到外)

改变孩子异常行为:

1、感统(感统易学难精)

2、行为矫正(从外到内)

3、认知行为疗法(从内到外)

4、药(神经性药物、癫痫的药、兴奋性的药物)

孩子的异常行为:喜欢打头、咬袖子等自我刺激行为(自我刺激行为演变成情绪行为、攻击行为、自杀、自伤行为、暴力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从视、听、嗅、味、触、重力感。

头部的自我刺激行为:打头、偏头、撞头等

唇部的自我刺激行为:咬东西、咬唇等

严重的异常行为都是情绪行为引发起来的。

进入实操的孩子(动机不足)——需求、兴趣(情感依恋)

行为矫正的第一步:标价——坐地起价——讲价(得寸进尺)

行为矫正的四化原则:简单化、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

行为矫正的四大基本原则:理解——把握时机——尽量保持一致——易理解(做法要让孩子理解)

自我刺激行为:

定义:没有外界环境刺激,当外界环境让自我刺激增多时,说明孩子动机不纯。

自我刺激产生的原因:1、感观刺激需求

2、引人注意

3、逃避+引人注意

自我刺激行为:

把握时机的行动(措施):

1、安排:合理安排孩子的训练时间和活动流程(考虑孩子的适应能力)

2、选择:选择适当的训练课题和内容

3、抗拒:(补充练习)哪里做错了,站哪?哪里做错了,用哪里。

4、奖励孩子的良好(正确行为)

5、妥协:(适当、暂时地妥协)孩子出现的行为比原来好多了,这时就要适当、暂时地妥协。

6、忽视:自我刺激行为是为了引人注意和逃避,这时要忽视,忽视完之后反吸引+强化奖励。

ABA中最重要的是“脱敏”。

7、呼应:让孩子提高警惕(声量、语气、表情、眼神能够达到自我反省)

8、语言指导:(说明性地进行指导)还没回来就进行语言指导,下课回来就看卡片、吃好多鱼。

9、学习适当地社会性行为。(整个社会性行为包括在家庭、社会和生活中),教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

改变异常行为问题的方法:

1、感统2、行为矫正(由外到内)3、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的延伸)

4、药

自我刺激分为刻板行为和情绪问题(正确行为强化,错误行为辅助完成)

行为矫正的实施方式:

1、正面练习2、忽视与增强3、厌恶制约4、隔离

具体的:防大于治

正面练习:1、榜样法:(操作、参与、表达)必要时要求孩子具备仿的能力、动机、尊重。穿衣服家长操作时,也是孩子主动伸手、伸腿,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能做什么家长懒着让孩子自己做。

首先让孩子建立动机

2、塑造法:孩子通过改变,行为得到一点改变(强化一系列地近似行为)

榜样法和塑造法再高级一点就是“合同法”。(最初地的是口头约定,口头约定是在交换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口头约定如果做不到了怎么办?(要事先讲清楚和明白)

3、合同法:你想要饼干,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就给你饼干吃。

4、代币制:例子:小学时奖状就是代币,大学那些奖章、名誉就是代币,幼儿园时“小红花”就是代币。

榜样法的注意事项:

(1)、注意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模仿(让孩子模仿你做什么)

忽视与增强:

1、消退法:(行为一点一点就消失了,是错误行为逐步消失)

要不就是做正面练习,要不就去反吸引孩子,消退不等于无作为。

坚持不动声色,表现的很做作、夸张

2、饱厌法:(增强)让你做你喜欢的事情,直到讨厌为止。

习惯性行为适用(如:看了一天电影,即困了又饿,还要求看电影,这时就开始讨厌看了)

厌恶制约:

惩罚:惩罚也要配合榜样法。

第一点原则性的要求:孩子不可模仿,还行学不会的,别人能接受的。

第二点:惩罚不具有积极意义,做完惩罚之后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孩子。

惩罚包括体罚、言语惩罚、任务惩罚和特殊惩罚。

所有的惩罚都涉及到心(心情)。

隔离:(也是一种惩罚)

如:上课,把不听话的孩子放到门外,这就是隔离。

隔离定义:停下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一边听课一边吃东西)把你从正强化相关的环境中隔离,从而不受正强化的环境。

1、隔离的时间原则:一岁一分钟,不超过10分钟。

隔离的形式:观望、绝缘、排除式隔离。

排除:去教室门口站着听课,现在不在上课,但能听见。

绝缘:与所有一切活动都没有参与,不知道别人在干嘛,如:背书包回家吧,什么时候表现好再来上课。

2、隔离的原则: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不能脱离我们的视线范围。

适合“隔离”的地方:安全,不能有兴趣分散物,给安全感,有灯光,座椅的地方。

注意:隔离不起积极作用,能使情绪平静,隔离不能讲道理,一定要做隔离观察记录。情况一旦发生好转,立马停止隔离。

行为代价法:(失去和不获得)而后期做高级一点的都是不获得(孩子具备认知理解的基础)阶段:1、失去2、获得

前提控制法:把不好地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系统脱敏法:(心理咨询师的手法)1、全身放松2、怕的程度进行分等级

3、呈现最低等级4、把黑和阳光进行反复练习5、增加等级程度(把孩子畏惧、恐惧的升级)

强化相反行为法:强化了所有做的好的人,不强化做的不好的人(1、做在别人身上让你眼红2、针对错误者自身)

介入法:(异常行为比较突出时用介入法)和孩子做一样的事情,孩子干什么,操作者就干什么,一点点进入孩子的活动中。

正面练习包括四点:

1、榜样法必须要有模仿能力、动机、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意见。

2、塑造法:顺序强化一系列近似行为(逐渐隐退)

3、合同法:最初级的是口头约定——书面由短期——长期

达到2岁正常儿童的水平才适用于“合同法”。

合同法是由孩子和家人两个人共同去做。

4、代币制:条件(提条件)、比值(做什么样的程度有什么样的事件,具备“比较”的能力)、时间、地点。

换:时长更换强化或奖励的物品。

厌恶制约包括四种情况:

1、消退法: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不能用消退法。

2、饱厌法:玩一个物品让孩子玩到厌烦为止(对孩子坐地起价)已经形成刻板行为的,不能用饱厌法。

3、惩罚:没有积极意义,起到压抑的作用,配合榜样法使用)

4、隔离(干设、打断、转移、说明)

注意事项:

1、尝试其它方式(正面练习、榜样法等)

2、做消退、惩罚、隔离时,要适当

3、说明原因(为什么要惩罚孩子,符合孩子当前的能力)

4、套近乎,谁罚孩子,过一会故意要和孩子套近乎。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