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2025-03-13 05:06:40

1、 孩子们都喜欢乐此不疲地玩耍,只要有机会,就能沉浸其中。对孩子来说,玩是目标,是过程,是结果。尽情玩耍可以获得无穷的快乐感,可以充分发挥埠们萁猕自己的想像力,可以保持身心的放松,耳朵边少了唠叨少了催促。那学习为什么不可以像玩儿一样呢?答案是肯定的,也可以,但需要家长正确引导,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清楚学习的目的,保持求知的好奇心,探索学习规律,在寓教于乐中高效率学习。如果再给些鼓励与欣赏,会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持续学习快乐感。 一、学习是孩子的主要工作很少有家长把自己上班工作和孩子上学联系在一起,这就导致孩子学习目的始终处于模糊状态。不妨先解释大人每天工作的目的,工作是为挣钱,为养家,为生存,为体现个人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再类比谈孩子每天上学的目的,孩子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干不了大人的工作,又不懂专业,只能边成长边学习知识,学习就是孩子的主要工作。以认真态度对待学习工作的孩子,一定是让父母和老师引以为傲的好孩子。 事例:小旭初入小学时,爸爸为了让儿子明白为什么要去上学,做了一番准备。他从书柜里拿出多年积攒的荣誉证书,逐一摆放在书桌上。 就在爸爸整理和摆放荣誉证书的时候,儿子好奇地凑上前问:“爸爸,怎么这么多红本本啊?”“儿子,这可不是一般的红本本,这是荣誉证书,见证了爸爸这么多年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你知道什么是荣誉吗?”儿子摇了摇头。 爸爸说:“荣誉能证明一个人是否优秀。得到某种荣誉,说明这个人在某方面很优秀,如对待工作的态度特别认真,专业技能突出。那你说说,你今后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儿子摇了摇头。 爸爸拍了拍儿子肩膀说:“我要郑重地告诉你,你从一年级开始,直到大学毕业,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就像爸爸每天上班一样。记住了吗?”“爸爸,我记住了。”“那你能理解吗?”“不太理解,为什么上学就是工作呢?上学不是读书吗?”“上学要付出劳动啊,听课学习写作业考试时要动手动脑吧,这是脑力劳动。既然是劳动就和工作关系密切了,明白了吗?”“爸爸,我明白了。”“那你想知道这每一本荣誉证书里的故事吗?” 听爸爸这么一说,儿子立刻就来了兴趣。只见爸爸一本本给儿子讲荣誉证书中的故事,孩子听的特别认真。当讲到有一本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时,爸爸刻意对儿子说:“你瞧,这本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就体现了爸爸对工作的态度。由于我平时喜欢学习,喜欢钻研业务,几乎很少在闲下来的时候,像别人一样聊天侃大山出去打牌喝酒应酬,这样我就把时间利用起来了,结果在工作中精通专业,做的最出色。 你说,爸爸对工作的态度认真不认真啊?”“爸爸,你真棒!”“那你以后是否像爸爸一样,也把你的学习工作认真对待,做最出色的自己呢?”“爸爸,我想!”“这才是我的好儿子,我相信,你绝对能做到,因为你是好孩子。”听到爸爸的夸奖,儿子小脸洋溢着笑容,像一朵鲜花。 分析: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父亲就借助荣誉证书来深入引导,让孩子清楚学习属于工作范畴,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应有敬业精神,立足自我,苦练专业技能,执着地将工作干好,用出色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父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有助于强化孩子对学习工作态度的理解,并初步建立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一步,至于重要,不能缺少。如果家长以前没有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希望能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2、 二、好孩子永远为自己而学习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对孩子说:“你赶快去给我把作业写了!”“你怎么就给我考了这么点儿分?”“你给菀蒯踔观我好好上学,少让我操心。”等,类似的话,很容易误导孩子,让孩子认为上学读书是为父母,考试也是为父母。当孩子学习目的出现问题后,只要因为成绩不理想,作业磨蹭拖拉,上课违反纪律等受到批评或被责罚,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父母产生不满,既而消极对待学习任务,有些孩子甚至会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理智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学习目的——好孩子永远为自己学习。 事例:小雅进入二年级后,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师要求家长加强学习习惯养成。妈妈去接女儿放学,路上和女儿聊了起来。 妈妈说:“宝贝,老师今天和妈妈通电话了,你想知道什么内容吗?”“妈妈,老师又批评我上课不认真了吧?”“你说错了。 相反,老师对妈妈讲,说我们小雅现在进步变化可大了,知道为自己学习了,上课溜号的现象明显少了。如果小雅愿意做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就再努把力,一定能做出色的自己。听到这样的话,你开心吗?”“当然开心啊,但是,妈妈,老师真这样说的?” “当然啊,老师非常喜欢你,虽然以前对你严格要求,课堂上批评过你,但她是希望你能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你说对吧?”“是的,妈妈。”“如果老师真的不喜欢你,放弃你,每天不闻不问,甚至都懒得瞅你一眼,哪还会批评你啊。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是的,妈妈,原来老师是为我好。” “对啊。我的宝贝非常聪明,你能清楚地分辨出这里的道理,在妈妈看来,你本身就很出色了。那想不想回家后,跟着妈妈一起练点绝技,让自己成为自控能力极强的好孩子啊?”“妈妈,听课还有绝技啊?我想跟着你练。” “这就对了,我们哪地方不强就练哪里,保证最后坐如钟,站如松,稳如泰山。宝贝,对自己有信心没有?”“妈妈,我有些了。” “一个好孩子只要有上进心,知道为自己学习,肯定会练习基本功的,就像上课端正坐好不乱动,认真听讲,都得在家里练。基本功练扎实了,听课效率高了,自然你的成绩就很出色了,你希望自己有好成绩吗?” “当然,谁不想考好呢?”“这就对了,一个孩子知道为自己而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要努力,她就能做到。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我们共同加油,好吗?”“好的,妈妈,我记住了。” 通过一番激励和引导,小雅在家里练习坐姿和倾听专注方面非常认真。一段时间后,家长向老师了解孩子课堂表现,老师反馈信息说,孩子基本上没了小动作,听课越来越专注。 分析:小雅妈妈没有当老师的传话筒,而是经过加工,用自己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导和启发孩子。当孩子真正领会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批评自己是为她好时,从心里就更尊重老师,喜爱老师。前面铺垫好,妈妈再过渡到回家练坐姿和专注力上来,孩子自然乐于接受,并做好养成配合。相反,如果家长引导不当,简单的批评指责,孩子会始终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出,如何改正问题,师生关系产生危机,家庭教育也容易陷入窘境。

3、 三、带着好奇心去掌握新知识 孩子是天生的探险家、发明家,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比如,孩子会变着花样组装不同造型玩具,会开心地分享阅读的感受,会像寻宝一样观察大自然。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探究兴趣,不能让机械的死记硬背,简单的重复抄写,让孩子的头脑中留下学习就是完成作业的简单印象。 事例:博爸是一位童心十足的父亲,他总能够抽出一切可能的时间陪伴儿子,让孩子感受生活和学习的快乐。 一个周末,他和儿子共同在组装玩具时,看到儿子总是照图纸一步步组装,他问儿子:“小伙子,你按图纸组装完后,玩具就舍不得拆开了吧?”“爸爸,肯定的了。你瞧我书架上那些玩具,都舍不得拆呢。”“哟,那不可惜了原材料,以及你聪明的大脑啊。” “爸爸,你的话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啊?”“儿子,你想想,玩具模块既然是能装上,肯定能拆开。既然能组装成一种模型,肯定也能拼成多种造型,对不对啊?”“是啊。” “那为何不换种思路,有空就把原来组装好的玩具拆开,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充满创意去组装出新的造型呢?”“也是啊,我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儿子,这也怪爸爸,以前没有给你提供这方面的思路。说到组装玩具了,我就想到了学习,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同学也像按图纸组装玩具一样,完成任务就扔一边不管了?” “咦,爸爸,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我好像也是这样耶。”“小伙子,你知道这种总是按一种习惯去面对学习最可怕之处在哪吗?”儿子摇了摇头。爸爸说:“最可怕之处,就是缺少了好奇心。没了好奇心哪会有创新思维呢,就像组装玩具一样,少了好奇心就很难再去动脑筋,发现新的有趣现象了。在学习中,也一个道理,对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的知识,少了好奇心,就很难把新旧知识多动脑去探究了,你说是不是?”“ 是的,爸爸,就是这样的。”“关于学习怀着好奇心,想多听爸爸讲讲不?”“爸爸,你说吧,我感觉挺有趣的。” “我记得我当学生那会儿,好奇心就特别强。每天复习完学的功课后,我都会想,咦,明天老师要讲什么啊?当有了这个念头后,我就忍不住看看新课,试图弄懂。有时看不明白,我就用笔标记上,第二天上课时,老师一讲我很快就弄明白了,学习起来特别轻松。所以,我的成绩一直都特别出色,老师也夸我聪明呢。要不,你也试试?” “爸爸,我真的也想试试,因为老师也经常夸我聪明。”“这就对了,说明你好奇心很强,好孩子就是要利用好自己最宝贵的天赋哟。”说完,爸爸和儿子击掌,父子俩又继续手里的事。 分析:博爸巧借组装玩具,把好奇心话题引导到学习中来,实际上教给孩子如何利用好奇心去预习新课。这种引导方式,非常自然,让孩子乐于接受。当然,这里更体现出父亲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关系非常融洽。任何一种好习惯养成,都是建立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基础之上,家长抓住了这个根本,就不难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以此建立深厚的学习兴趣。

4、 四、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孩子在玩耍时一般没有任何压力,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此时,大脑兴奋,家长如果充分利用优势兴奋,融入学习元素,无疑会让学习效果最棒。寓教于乐型的互动学习,一般持续时间短,一次也就几分钟,最多不会超过十几分钟。比如围绕单一主题,开展游戏互动小竞赛,孩子非常乐于参与。这种活动需要提前准备,有足够耐心,不可打无准备之仗。 事例:晓荷最近特别喜欢和妈妈玩儿词语、成语接龙游戏。为了让游戏再多一点难度,妈妈再次和女儿玩儿的时候,要求接一个成语,造一个句子,看谁反映快,造句有新意。女儿对新要求没有反对,立刻接招。 像每次一样,用石头剪刀布决出谁先开始,这次是妈妈赢了。妈妈用“眉飞色舞”,随后造了一个句子“晓荷游戏获胜后眉飞色舞”。女儿马上接了一个“手舞足蹈”,想了想,造了一个句子“妈妈在在晚会演出中手舞足蹈。” 妈妈又用“足下生风”,随后造句“运动场上选手们飞快奔跑大有足下生风之势。”女儿接词“风平浪静”,造句“海面上风平浪静,只有海鸥在飞翔。”该轮到妈妈接词了,只见妈妈卡壳了(其实是故意),逐个字试着组词,但都找不到合适的,妈妈有点挠头。 女儿看到妈妈接不下来,哈哈大笑,在旁边起哄:“妈妈输了,妈妈输了,快认输吧,五、四、三、二”,只见妈妈突然说:“浪花朵朵”,还没等造句,女儿马上说:“妈妈,这不是成语,你这局输了,认输吧。” 妈妈只好作罢认输了。看到女儿开心的样子,妈妈说:“妈妈现在真是记忆力越来越差了。不像你,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记忆力又那么好。要不,再换一种玩法,我给你计时,你自己单独做成语接龙,玩儿法刚才一样。 每个词和句子分别可以停顿十秒钟来思考,如何?”“妈妈,没有问题,我绝对能搞定。你当裁判吧。”见女儿接受挑战,妈妈有模有样地当起了裁判,女儿聚精会神专注地玩儿起了单人游戏。 分析:只要孩子接受游戏挑战,愿意围绕游戏规则,就能在游戏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晓荷始终被妈妈的思路牵引着,当孩子看到妈妈要输时,自然会小有成就感,这种小成就感可以激发孩子更愿意挑战的信心。类似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思维专注和思维敏捷能力,让孩子获得比课堂回答问题更多的挑战机会,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类似的母女互动游戏,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