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学理论精要整理
1、1. 翻译史的分期,尚无专门的讨论,个别学者则提出一些不同的说法。 周作人认为可分为三个段落:(一)六朝至唐之译佛经 (二)清末之译《圣经》以致《时务报》时代 (刽五魇哓三)经严复林纾过度到新文学时期裘柱常认为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唐以前的佛经翻译时期 (二)清末传人西方文学.哲学.科学翻译时期马祖毅则认为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一) 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二)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三) 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2. 林语堂:林语堂是翻译史上的第一个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中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翻译的精华,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一, 忠实标准 二,通顺标准 三,美的标准3. 玄奘:他曾引用孔子的话指出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宋僧法云所编的《翻译名义集》的卷首记述了关于玄奘五种不翻的论述: 一. 秘密故 二.含义多故 三.此无故 四.顺古故 五.生善故4. 严复:首次将“信,达,雅”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而自觉地将它们作为“译事楷模”而提出严复主张认准时势之需要,分先后缓急而从事翻译工作,每译一书都有鲜明的针对性(原富)严复还主张将翻译与学术研究,阐释以致政治批评相结合。5. 林纾:林纾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需与原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心灵相交流。 关于翻译方法,他还多次指出,外国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我们不必赞同,但是翻译时还是应忠于原著。6. 徐光启: 他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够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徐光启在1631年上呈的《历书总目表》中,不仅提出了翻译西洋历书必须分别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而且更以极其明确地语言提出了光彩耀目的翻译思想: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需翻译。《几何原本》:原书共13卷,前六卷由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在1607年,利玛窦为《几何原本》所作序中,不仅论述了译事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事合作“对译”之可行。而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又反复强调了“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为急需”。后来知道二百年后,李英善与英人伟列亚力合作,才将余下几卷译全。7. 胡适: 胡适在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最后一部分提出两条当时颇有影响的译论①只译名家名作不译二流以下的著作。②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也都译为白话散文。8. 郁达夫:郁达夫曾指出严几道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这三个字是翻译完成后的“外的条件”而他更提出三个字作为译者本身的“内的条件”即学,思,得。学,思是得的前提,而得是思的结果与目的。9.成仿吾 :成仿吾提倡两种译诗的方法: ① “表现的翻译法” 是“译者用灵敏的感受力”与悟性将原诗的生命捉住,再把它用另一种文字表现出来的意思。② “构成的翻译法”是保存原诗的内容的构造与音韵的关系而力求再现“原诗的情绪”的意思成氏认为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不能妄定高下。10. 朱生豪:朱生豪是40年代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他曾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较清楚第说明了他的翻译见解。 ①他是极为重视保留原著的“神味”和“神韵”的②他将翻译标准定为两种一种是力求做到的,二是必须做到的而不赞成“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11. 朱光潜:朱光潜强调翻译“信”最难,并评论了求信的方法。首先,第一层是字义难彻底了解,而所谓“字义”实有种种“不同方式的意义”,他在列举六种不同方式的意义时指出,在文学作品中,每个字都有其个性,有其特殊的生命,意义也就有所不同。12. 矛盾: 矛盾认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于文学的翻译还很不够,而是应该“用另外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触和美的感受。”13. 傅雷:1963年,在傅雷写给罗新璋的信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观,第一要求是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 傅雷的翻译观中还要一个突出的内容,是他根据自己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多次指出中西在思维方式以及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从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硬搬,而必须保持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14. 朱自清: 朱自清认为翻译时介绍外国文化到本国的“第一利器”而他认为翻译问题可分为两层来说,一层是如何选择原著的“译材问题”,一层是如何不失愿意的“译法问题”而后一层又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译笔问题”二是“译名问题”。15. 钱锺书: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能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学转化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小说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的东西。《中国翻译》:1793年3月1日创刊,原名为《翻译通讯》是当时国内唯一的译学专刊,诗刊集中代表了我国当代译学的水平。 本刊宗旨为:开展译学理论研究,交流翻译经验,评价翻译作品,传播译事知识,促进外语教学。介绍新老翻译工作者,报道国外译事思潮和动态,繁荣和翻译事业。鲁迅与梁实秋之争:梁实秋认为鲁迅先生的“硬译”就是“死译”是故意的“曲译” 鲁迅先生则强调“硬译”主要针对翻译科学的文艺论及其他革命著作,“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同时也可以“逐渐添加了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同化”而“成为己有”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翻译的目的: 正确无误地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来圆满的完成不同国家间,不同种族间的交流,使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向着更高的文明发展,这就是翻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