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职业生涯中的规则
1、军规一 懂得如何说“不”是职业操守的底线 《孙子·军形》中有言:“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而对于一个出色的CFO来说,在其职业生涯中无论面对利益的诱惑,还是各方面的压力,守住职业操守的底线就是“不败之地”。 在我们的观察中,优秀的CFO总是善于说“不”而使自己始终把握着职业操守的底线,不仅可以摆脱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能给企业带来更长久、更稳定的价值。
2、军规二 掌握业务的深度决定CFO职业发展的高度 早前本刊曾讨论过CFO如何接任CEO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最大的瓶颈来自于对业务的把握深度。 目前,国内大多数CFO的教育背景还是财务和会计,而国内大学的会计教育内容极其狭窄,主要还是聚焦于会计核算方面,战略管理、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资本运作、企业金融等广域的CFO必备管理知识严重匮乏。 随着本土企业的日渐壮大,大型企业集团走向资本管控型的模式越来越明显,而在这方面,大多是营销和技术出身的公司创始人面临着力不从心的挑战,急切需要强有力的搭档补齐这一短板。因此本土CFO们有着良好的职业上升通道,前提是加强对业务深度的把握,帮助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
3、军规三 专家式的领导力大于程序权力 尽管在多年的采访和论坛中,我们不时听到有CFO抱怨本土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支持CFO拥有更广泛的权力和更核心的位置,但更多优秀的CFO还是选择了“反求诸己”的方式,依靠自身的努力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博得更强的话语权。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通过获得“专家式的领导力”远比谋求程序权力更重要,或者我们干脆就可以将这种“专家式的领导力”归于非权力影响力之列。
4、军规四 善于用非财务语言骈禄笫杳解读财务数据 由于会计簿记的作业特征,大量晦涩难懂的会计术语充斥了当前企业的财务报表系统,进而使得非财务出身的高管们在阅读这些财务报表的时候头疼不已。指望通过财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来教会这些高管们解读财务报表固然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用非财务语言把报表中的关键要素提炼出来,能收到更明显的效果。 从常识而言,“科学正确决策=90%的信息+10%的判断”。因此优秀的CFO们都会在三张表之外,再单独制作一版用于内部经营分析的非财务术语的运营报表,以方便高管层获取有效信息,掌握企业运营的实际状况,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5、军规五 真话不全说,假话不能说 事实上,作为上市公司的CFO,面对投资人、分析师和媒体进行公司信息的权威发布是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某种程度而言,这些利益关联者往往把CFO看作是上市公司的“天气预报员”。在那部著名的美国电影《天气预报员》中,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芝加哥天气预报员大卫,被他的粉丝们热爱的同时也被诅咒——这些人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会迁怒于他,向他的车子丢臭鸡蛋,而作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大卫当然也要预报坏天气。 在类似的情景下做个合格的“天气预报员”,是优秀CFO必须越过的一关。
6、军规六 盯紧战略成本,不纠结于费用管理 很多时候CFO给组织内部的突出印象就是管理费用卡得很死、很严,其实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考框架下,管理费用往往并不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类似的有着较强战略成本管理需求的还有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石油、造纸等行业。优秀的CFO在对这类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时,需要透过价值链分析的方法,促使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这样一来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而且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越来越多的看到优秀的CFO往往引领企业突破原有的价值链模型,利用上下游价值链整合来重塑价值链,以求得战略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