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之的前四句是什么

2025-04-05 09:15:41

前四句:博学之,审问易七淄苷之,慎思之,明辨之。

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

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礼此暄跬烷记·中庸》,原文选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文:

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

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

笃行之的前四句是什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文章主旨:

文章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它涉及的教育论述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文章便说修道即为教育,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顺着先天的善性发展,尽量把天赋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体现出来。

2、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文章概括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

“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审问”即对博学中的内容详细地问其真伪;“慎思”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明辨”即明确分辨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笃行”即切实的实行,使观念和行为得到统一。这是一套完整的内省方法,包括学一思一行等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3、关于教育途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4、重视主观努力的作用。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意志,是在个人努力和学习中培养出来的,而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天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