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之我思
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殿后称为“文”。
2、《三字经》“字有重复,瓠鲺闲剔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它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秋舄诫腓》,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仅仅凭借文字是绝对无法理解经义的。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欢《三字经》,这也是为什么来听《三字经》讲座的老年人很多。
3、《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权纲轳薯缩的中国文化史,但它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刽五魇哓三才,出入经史”,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三字经》全篇共计1145个字,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气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这是我们在学习之中应该加以注意的。《三字经》全文虽然分为六个部分,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鲜明﹑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求学成材的先决条件。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传统教育与现代通行的西式教育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传统教育是道德伦理型的教育,西方教育是知识技能型的教育,因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教化的对象不同,所以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传统教育有四个组成部分,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接受,包括家教(家庭教育)、师教(学校教育)、进修(社会教育)和明理(宗教教育)。人的一生必须四种教育都接受﹑都身体力行,做人才能够圆满。现代的教育制度只剩下学校教育一种了,顶多再加上一个社会教育,二者还都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传统教育中的“进修”指“进德修业”,是人格的养成教育,而社会教育则多指“寻师访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类的人与自然社会的交融。传统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也就是怎样做人。有成人才有成事,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即使做事有成也是侥幸,不能保持长久。韩愈《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见闻觉知的知识传授是次要的,所谓“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学生不化性,老师不会放你出山,你硬要走,老师就将你除名,这不是老师存心与你过不去,而是真心要对你负责任。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以竞争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所以才强调“首孝悌,次见闻”。物品,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学历越高的家庭越不稳定,可见我们的教育很成问题。当然,生活质量不是不重要,它只是初步的,而提高生命质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转迷为悟、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圣,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要有这样的认同,就要首先辨别清楚几个基本概念:一是谋生与人生要分清。谋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人生才是你的终极目标。谋生只是满足人的动物属性的生存利益的需求,谋生阶段实现以后就要向人生阶段转变,开发人的社会属性。如果对此没有认同,人的一生都会被局限在物质利益的圈子里,小房换大房,小车换大车,糟糠之妻换个美女,没完没了总是在谋生阶段里打转,人生价值就永远不会实现。二是事业与职业要分清。职业是你的饭碗,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它与你的事业并不矛盾。你的兴趣所在、你的爱好、你的追求,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才是你的事业。事业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赚钱的,古今中外的大家,无论是大艺术家还是大哲学家,都是死了以后才值钱的,活着的时候苦得很。职业与事业能合一最好,如果不能一致,就要用职业来养事业。事业之志一旦定下来,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否则人的一生将一事无成。三是知识与学问要分清。知识是通过“见闻觉知”逐渐积累起来的常识,学问是将知识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到的“文”去修正自己的心身行为,变化自己的气质。如此有“文”有“化”方为有“文化”,否则我们充其量只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现代人脑袋里装的统统是百科知识,垃圾信息太多,真正的学问功底却一点也没有,既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几十年来学的文不少,但是有“文”没“化”;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结果还是没有“文化”。这可怎么得了呢?以上问题在家庭教育阶段就要解决,古人说“三岁看老”,儿童时代的幻想和理想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破题,以后的知识积累都是围绕着这个幻想和理想展开的,步入社会就是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人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想象,没有异想就没有天开。没有幻想和理想的人生一定是平庸的,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根,没有追求就没有进步,没有事业就没有办法圆满你的人生。